《使至塞上》是絕句還是律詩,《使至塞上》是哪位詩人寫的

2021-03-24 17:27:00 字數 1624 閱讀 8386

1樓:碧血瀟生

律詩一、律詩與絕句

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型於唐朝初年,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為其格律嚴密而得名。一般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故而又分別被命名為五律和七律。詩體分為四聯,首頷頸尾,每聯上句為「出句」,下句為「對句」,這就是律詩最基本的結構。

其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在後詳述),各聯對句須押韻,首聯出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一說為律詩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與押韻較之律詩大體上並無二致,仍為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實際上,絕句成型還要在律詩之早,只是相對於唐時近體絕句平仄較為自由,所以將唐律成型之前的絕句稱為「古絕句」,以示與近體絕句的區別。(為了後文敘述方便,可以暫且將絕句看作律詩中的首頷兩聯,一定注意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二、平仄

古詩詞具有韻律藝術之美,首要的一點在於平聲仄聲對聲調的調協,使之和諧而渾然一體。我們學習創作比較地道的近體律詩和絕句,就不能不注意到這一點。平仄一說源於古音——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三聲通稱仄聲。

其中的平聲分為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兩聲,即一聲和二聲;上聲,去聲則分別對應於三聲和四聲,入聲情況複雜,就不贅述了。

七律七絕中,每句第

二、四、六字要平仄相間,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第

一、三、五七字平仄比較自由,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三**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通俗口訣,雖然不甚全面,但是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卻是必要的。相對於五律五絕,就演變成「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

三、相對與粘連

相對是指各聯中,出句與對句平仄要相對,這個相對主要看「二四六分明」,即句中二四六字是否一一相對。例如首句平起不入韻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其中出句中的第

一、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這就體現了「一三五」的「不論」。

粘連是指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要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同樣的,這個粘連也是主要看「二四六分明」,例如首句仄起入韻式的首聯對句和頷聯出句分別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其中首聯對句第

一、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頷聯出句第

一、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

四、對仗

前面提到過,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要對仗。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分為工對,寬對,借對等等。

工對,須用同類詞性相對,即名對名,動對動,副對副,助對助……,同時詞類也必須一致,即天文、地理、花鳥魚蟲等等都要相對。例如「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寬對,即工對的「簡化版」,只要求詞性相對就可以了。

借對,指使用多意字,詩中使用此字的一個意思,而用另一個意思構成工對。例如,「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其中,「尋常」還有長度之意,借來與「幾度」數目相對。還有一種是借音,例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其中首字借「滄」為「蒼」,與「藍」相對。

總之,對於我們初學者,如果想創作較為地道的近體詩歌,做到平仄對粘和「寬對」範疇內的對仗就可以了。但是,畢竟時代有所不同,再加上文字只是形式,而形式是要為詩意這一詩歌的靈魂服務的,有時我們大可不必拘泥於此,大家作詩,興盡為上。

這首詩從上分析,屬於律詩.

2樓:

律詩,絕句只有4句(「,」也算一句)

3樓:夢·光點

我們老師講的是五言律詩

《使至塞上》是哪位詩人寫的

翻譯《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翻譯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 詩詞譯文 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像蓬草飄出漢塞,像飛燕飛入胡天。大沙漠裡飛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走到蕭關恰逢候騎,都護正在燕然前線。我 輕車簡從要視察邊疆,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

使至塞上的寫作背景王維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 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 在今克什米爾北 開元二十五年 737年 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使至塞上賞析 詩人把...

王維的《使至塞上》詩句是什麼,《使至塞上》(王維)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全文 使至塞上 唐代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 釋義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2 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