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第三小節的句式和前兩段有什麼不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021-03-24 02:35:12 字數 5908 閱讀 2183

1樓:沐雨蕭蕭

《蜀道難》,

答:前兩段都是以長句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數都是短句,以四字句為主。好處:

與前兩段形成了一種語言上參差不齊,整散結合的特點。更加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奔放熱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詩歌語言富於變化。

2樓:張

前兩段都是以長句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數都是短句,以四字句為主。好處:與前兩段形成了一種語言上參差不齊,整散結合的特點。

更加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奔放熱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詩歌語言富於變化。

由此可見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還體現在詩歌的語言上。語言上靈活多變,句式參差不齊,自如地表達詩人的情感,這也是浪漫主義風格的一種特徵。

蜀道難的第二段三四句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樓:白若琪是隻貓

下闕bai寫散步.江村小du景繪好之後,視角則陡然zhi一轉,步入畫中:「村dao舍外,古城旁,杖藜內徐步轉斜陽」容.

通過作者的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最後兩句乃點睛之筆,「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則又更進一層,超出世表.上闕寫景.

開首「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連用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典型意象描寫了夏日雨後的景物,給人以密不透風之感.最後以「翻空白鳥」與「照水紅蕖」相對,一個訴諸視覺:「時時現」;一個訴諸嗅覺:

「細細香」.充滿了詩情畫意.

蜀道難第二段運用了什麼角度和表現手法

4樓:雪雅星箜

第二部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

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於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誇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雲,無法通行。「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

「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

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

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贇注引《圖經》雲:

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強烈詠歎,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後,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複了這一詠歎,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其次是誇張極度。誇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誇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誇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鉅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難》而言,他的誇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誇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盪;甚而至於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

憑藉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太白落筆生雲煙」(《太白戲聖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後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最後,談談《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叶韻寬鬆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捲自如。

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鬆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是故作。重筆以提起氣勢:「噫籲嚱」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範可循,衝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蜀道難》第二段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奔放、散文化語句使用設問感嘆句和排比句式語勢參差錯落有致又極其酣暢

蜀道難教案

6樓:匿名使用者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4.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體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

由唐詩的文學地位談到李白的詩歌的藝術風格,引入本課教學。

二.回顧李白生平和作品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

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

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體讀第一段:

1.詞義點撥:

①危:高。②於:比。③何:多麼。④當:擋。⑤鉤連:溝通相連。⑥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⑦度:越過。

詩歌的語言受押韻及平仄限制,詞序有所顛倒,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顛倒的,應如何順句。

2.段落解讀: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

「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

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四.分析體讀第二段:

1.詞語點撥:

①但:只。②從:

跟隨。③凋:使動用法,使……凋謝。

④去:離。⑤盈:

滿。⑥倚:靠,。

⑦湍:急流。⑧砯:

擬聲詞。

2.段落解讀:

(1)「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裡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幹裡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2)「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峰」「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

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五.分析體讀第三段:

1.詞語點撥:

①夫:人。②當:擋。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見義。⑤雖:雖然。⑥長:深深。

2.段落解讀:

「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

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二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六.再次朗讀全文。

七.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覆:

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至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巨集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祕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八.分析文章的主旨與情感:

教師列出「寓意三說」(見教師用書),學生討論。

共識:胡震亨的說法。「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達的要義。

九.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四。

2.同步練習。

蜀道難常考默寫的句子蜀道難常考句子

1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譯文 蜀道太難走啊,難於攀上遙遙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他們建國的年代已多麼邈遠茫然!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2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譯文 可以摸到參 井星,叫人仰...

仿照繁星第三小節,發揮想象和聯想,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

煩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仰望夏夜的天空,聯想和想象,用比喻,擬人等至少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寫一段 夏夜的天空,繁星點點,如同一顆顆大大小小的寶石閃爍著迷人的光輝 偶爾,還有絲絲的雲彩如同輕紗般飄過,遮住月亮那害羞了的臉龐。夜深了,漫天的小星星眨巴著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如同寶石一般。風吹著絲綢一般的包孕,...

蜀道難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 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 陰森 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 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 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