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起源,對聯的起源

2021-03-23 13:13:16 字數 6122 閱讀 8854

1樓:林老肥兒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

明洪武年間(1368-2023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

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2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發展: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

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分類: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蹟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輓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複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3樓:別煩我

簡單來講,秦漢以前,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上書「神荼(tu)」和「鬱壘」(降鬼大神的名字)用以驅邪。桃符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春聯了~

據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後經過宋代的普遍發展,明代朱元璋的倡導,以及清代對對聯的興盛,就發展起來了。

特點: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調和諧。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內容相關,上下銜接。

別稱:對、對語、聯、聯句、聯對、聯偶、聯語、連語、楹聯、楹語、楹句、楹帖、帖子、儷語、儷言、偶句、應對等

4樓:百度使用者

分類: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蹟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輓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複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對聯的起源是什麼

5樓:怎麼不是小灰灰

一、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

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5]。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

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二、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

」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三、初仕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司空,再升為大司寇,期間亦行攝相事。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在此事件中「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但圍攻郕邑的攻勢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適衛。

四、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五、留衛期間

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

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衛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

「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

「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衛國。

六、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七、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八、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病倒不起。**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九、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

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回首一生,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三千,賢**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周遊列國十四年。

晚年潛心致力於古文獻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其深遠。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春聯的起源,對聯的起源是什麼

說起春聯的起源,那就不得不說說北宋王安石的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聯就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稱之為桃符。據 後漢書 禮儀志 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 神荼 鬱壘 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對聯起源於什麼?要簡單的,對聯的起源,非常急,非常非常急!!!!!!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 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偶語句版言簡意權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 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

對聯起源於什麼朝代啊,春節貼春聯起源於哪個朝代

現在一到喜慶的日子我們就會貼起對聯。就如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哦,寓意著新年的好兆頭,同時,也是將門神引進門的日子,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對聯。寓意著將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並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那麼,我們貼對聯到底是起源於哪個朝代呢?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