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哪個字代表太陽,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2021-03-21 07:01:56 字數 5879 閱讀 951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漢語中,以下字可以表示太陽:

日、旦、陽、旭、朝、羿、昕、昱 [yù]、昊[hào]、晟[shèng ]。

遠古時期沒有「太陽」這個詞,太陽就是「日」。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太陽每天都會東昇西落,所以一個晝夜也稱為「日」。

狹義的「日」為「白晝」,與「夜」相對。後又引申為時候、時代、日子。又因為「日」的唯一性,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主」,所以「日」也用於比喻君主。

用日作意符的字大多與太陽或時間有關,可以分為三類:

有關太陽的名詞,如:時、景、暉。

2.有關太陽的形容詞,如:晴、明、暗、晦、昭、昧。

3.表示時間的詞,如:旦、暮、昏、曉、春、晨。

2樓:下雪天的雨

陽的別名不少,雅俗兼具。最簡單的只有一個字:「陽」或「日」多用於書面語言。口語中,南方很多地區,稱太陽為「日頭」,北方(特別是在農村)則稱之為「老爺兒」。

太陽的雅稱有金輪、金盤、金鴉、金烏、金虎、赤日等。神話中說,太陽裡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於是古人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也稱「金鴉」或「赤烏」。

如唐朝韓愈詩句:「金烏海底初飛來」(太陽剛從海底衝出來);白居易詩句:「白兔赤烏相趁走」(月亮和太陽互相追趕)。

太陽在佛教經典中則有一個特殊的別名——「毗盧舍那」。佛經之一的《華嚴經》中說。一切佛菩薩都是毗盧舍那佛的化身。毗盧舍那的原意為「光明普照」,是太陽的別名。毗盧佛即意譯

作「大日佛」。

他無形無質,無言無行,無思無慮,但又無處不在,感應無方。在其面前,釋迦牟尼佛和其他諸佛都黯然失色。

擴充套件資料:

太陽各種其他的別稱

1、白日:太陽。

2、丙火:丙通炳,明亮。特指太陽。

3、寶鏡:喻日或月。

4、赤蓋:喻太陽。

5、赤烏:代指太陽

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3樓:韋綠柳巨琴

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葉如延切,音然。【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為夫人。

人具陰陽。人字左筆為陽,右筆為陰;陽清而輕,故左撇輕,陰濁而重,故右捺重;陽中有陰,故左撇先重而後輕;陰中有陽,故右捺先輕而後重。陰陽合而為人。

即其字可悟也。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說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禮記·禮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列子·黃帝》

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古代漢語主要特點是什麼? 30

4樓:貞觀之風

1、古漢

語詞彙中單音詞佔優勢。古漢語詞彙特別是先秦到三國兩晉時期的書面語言詞彙,單音詞佔大多數。古代漢語的詞往往就是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詞語甚至一句話意思。

2、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漢語詞彙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秦漢時期,單音詞佔絕對優勢,到了隋唐宋元時期雙音詞開始繁盛。

3、一詞多義的現象極為普遍。古代單音詞居多,音節有限而詞義無窮。詞彙和詞義不斷髮展的結果,形成了一詞多義的現象。

5樓:會飛的小兔子

古代漢語的特點是:單音詞佔優勢,向雙音詞發

展,一詞多義的現象極為普遍。

1、古漢語詞彙中單音詞佔優勢。古漢語詞彙特別是先秦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語言詞彙,單音詞佔大多數。古代漢語的詞往往就是一個個的字,所以前人研究古代漢語常以字為單位。

2、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漢語詞彙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秦漢時期,單音詞佔絕對優勢。

3、一詞多義的現象極為普遍。古代單音詞居多,音節有限而詞義無窮。詞彙和詞義不斷髮展的結果,形成了一詞多義的現象。

在古漢語中,一個詞常常具有許多義項,併兼屬許多詞類,比現代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要複雜得多。

擴充套件資料

古漢語的發展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個時期。遠古指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迄今為止,還沒有對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定下公認明顯的劃分界線。一般都以「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為分水嶺。古代漢語可以細分為上古漢語及中古漢語。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發展自己的書寫方式。到了秦朝,文字書寫方式才得到統一,以小篆作為通用的字型,並陸續創造出隸書,用於對小篆的簡化書寫。

實際上,由於漢字發展的師承關係,地域不同,實際書寫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畫中使用了不同寫法的漢字。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古漢語詞彙中單音詞佔優勢。

古漢語詞彙特別是先秦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語言詞彙,單音詞佔大多數。例如: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傳·莊公十年》前一段有三十個字,二十九個詞,其中單音詞佔二十八個,雙音詞只有一個。後一段全部由單音片語成,二十二個字就是二十二個詞。這足以說明古代漢語詞彙中單音詞佔優勢的情況。

古代漢語的詞往往就是一個個的字,所以前人研究古代漢語常以字為單位。「字」與「詞」也不嚴格區分,「虛詞」也被稱為「虛字」,「名詞」、「動詞」也被稱為「名字」、「動字」。

第二、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

漢語詞彙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秦漢時期,單音詞佔絕對優勢。秦漢以後,複音詞尤其是雙音詞逐漸發展。

從唐宋以後直到現在,雙音詞佔絕對優勢,而單音詞則退居於次要地位。

7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內斂,所以時隔千年我們還能看懂祖先留下的文字,這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能比的,比如英語始終是擴散式發展,培根時期單詞五十萬現在已經百餘萬了而且還在高速增加,對於文化的傳承是很不利的

8樓:尚林苑

言簡意賅。字少但表達的意思明確,準確,不羅嗦、不贅述。

9樓:名人堂_道路

我感覺最主要是隱晦難懂了...........古代平民們都不理解的,只有有學識的人才理解

或許也能說是簡明意賅吧

10樓:櫻空雨瞳

直白,不多說廢話,只是現在難得懂

11樓:一葉舟

象形,會意,多層次表達。

在古漢語中哪一個字能代表了平安兩個字的含義

12樓:苦味精味苦

在古漢語中」寧「字能代表了平安兩個字的含義。

寧,本作「寍」。從宀(mián),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裡有飯吃就安心了。

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寧」簡化字。「寧」本讀zhù,是「貯」的本字。

本義:安寧,平安。

13樓:匿名使用者

泰 全 旺 壯 朗 盛 剛 捷 敏 沛 寧 樂,和 合 定 靖 治 舒 順 清 吉 靜 逸 淳

14樓:匿名使用者

平安可以用"寧"來代替

"之"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5樓:活著夏夏

1、作動詞,譯為到,往。

舉例: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譯文:我曾經和同伴一起耕田,種莊稼。

2、作代詞,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這。

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戰勝他們。

譯文:他們力氣耗盡,而我們精力充沛,因此我們可以示例: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譯文:他的徒弟的賢能不如孔子。

3、作助詞,譯為「的」。

示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譯文: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夠全部看完,但是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4、作通假詞,通「也」。

舉例: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韓非子·解老》

譯文:鬼神傷害人們,也就是鬼怪傷害人們。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16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歎,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17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在古代漢語裡,怎麼區分而字的用法

1 相當於 之 論語 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文 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2 表語氣。略近於 兮 論語 微子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文 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3 如同 好像。詩經 小雅 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文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

古代漢語中「始」的用法, 之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起頭,最初,與 終 相對 開 終。祖。創。周而復 現在用於較多 2.才,剛才 方 悟 才覺悟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 幹。之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 作動詞,譯為到,往。舉例 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譯文 我曾經和同伴一起耕田,種莊稼。2 作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尚能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什麼,人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尚且能夠,依然能夠,仍然可以。都是尚能的意思。還可以,還行的意思,比如尚能一戰,就是還可以一戰的意思。人 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人,仁也,仁生物也。禮 禮運 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 呂刑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 嗟爾萬方有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