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衣著有哪些

2021-03-20 11:11:45 字數 4519 閱讀 4389

1樓:伊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

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一般的茶杯口那麼大,叫「託喀西」 饢,厚約1釐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一種。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

求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和穿著習慣還有風俗

2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禮節維吾爾族的禮節與宗教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儲存下來,並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菸;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後右臂撫胸,躬身後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後,雙手扶膝,躬身道別。

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洗潔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愛清潔。他們洗瞼臉盆。喝茶、吃飯之前定要洗手。

洗後的手,必須雙手緊握,擠出殘留的水珠,然後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這是對主人或身邊人的不尊重。洗滌餐具、也是一件一件沖洗,然後擱置起來,讓其自行晾乾,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類,洗後將口朝下擱置,使其自幹。

禁忌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動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不能隨便到鍋灶前面,不能剩飯,不慎落地的飯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將拾起的飯粒再放進共用的盤中;吃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習慣。在飲食方面,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

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譁;在衣著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時要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文化生活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由於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

維吾爾族有燦爛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紀70年代,哈喇汗王朝時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樂智慧》敘事長詩,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著的《突厥語大辭典》,都聞名遐邇。民間文學也十分豐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話、詩歌、民謠和諺語。

《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群眾中廣泛流傳。尤其是民間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單調高昂,節奏歡快、活潑、優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盛大節日和喜慶吉日,或是勞動之餘,維吾爾族男女老幼都要伴著「達甫」 (手鼓),唱起悠揚激越的民間歌謠。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古典**套曲,「麥西來甫」(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每逢佳節、婚事、喜慶活動都要演唱和舞蹈。

樂曲熱情奔放,舞姿輕巧優美。開始時,一人高唱序曲,接著手鼓響起,眾人齊唱,歌聲悅耳,旋律歡快。人們被邀對舞,揚手頓足、旋轉翩躚。

高潮迭起,情緒熾烈,歡歌笑語,令人心馳神往。

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

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肉孜節過後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請親友鄰居來家做客。

以上兩個節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嗩吶歡慶,召喚維吾爾族男人們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內會禮,向真主祈禱。會禮散後,先上墳,然後各家請阿訇到家誦經。

民族婚禮

婚姻禮俗在一個民族的習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最能表現這個民族禮俗的特點。維吾爾族的婚禮習俗是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維吾爾人的婚禮較為隆重,充滿歡樂的氣氛,婚典通常要舉行兩、三天。

婚禮的第一天,新郎、新娘兩家同時在各自的家裡設宴招待來賓,人們彈著都塔爾、熱甫,打著手鼓,唱跳舞,院子裡充滿了喜氣洋洋、歡聲笑語的歡樂氣氛。這一天,新娘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來祝賀的朋友們陪同,集在鄰居家裡,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們在屋內有限的空間,唱跳舞,盡情歡樂,等候迎新隊伍的到來。新郎也由伴郎及前來道喜的朋友陪伴,集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和朋友們彈琴、唱跳舞、說笑,盡情地為婚禮助興,並且耐心地等待著接親時刻的來臨。

整個婚禮過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們使婚禮沉浸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之中。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晚上或當天早晨,舉行「尼卡」的宗教儀式,由阿訇誦經證婚。詢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結為夫妻。

之後請他們吃一塊在鹽水中浸泡過的饢。下午,新娘穿上婚禮服,修飾得如花似玉,頭蒙面紗在家等候迎親隊伍的到來。新郎穿戴一新,在親友的簇擁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夥子們打起手鼓、吹著嗩吶、彈著熱甫,興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當女方的親友們得知迎親隊伍到來時,立即把大門堵上,索要禮品才允許迎親隊伍進門。女方盛情招待前來迎親的人們,人們在新娘家的院子裡跳一會兒舞,以增添喜慶的氣氛。迎親的人們離開女方家前,新娘要辭別父母,請求父母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親在眾人面前為女兒祝福和祈禱,新娘難免要流下依依不捨的淚水。

這時小夥子們唱起了「勸導」。

迎親隊伍返回時,迎親的小夥子打起手鼓、彈著熱甫,唱著喜走在前面,整個迎親隊伍充滿著歡樂的氣氛。新郎和新娘分彩車隨後,迎親隊伍的婦女們跟在後面。按傳統習慣,迎親隊伍經過的路上,鄉里鄉親可以「攔駕」,不讓迎親隊伍通過,迎親隊伍向攔路者贈送禮物後,方可繼續前進,這主要是為了使婚禮的喜慶氣氛更加熱烈。

當迎親隊伍簇擁著新郎新娘來到新郎家門口時,新郎家在門前點燃一堆火,讓新娘從火堆上越過去。婆家還要在地上鋪新布,維吾爾族稱這塊布為「帕炎達孜」,一般要從院門一直鋪到屋門。來賓中的婦女站在新布兩旁夾道歡迎。

進屋坐定後,青年男女唱跳舞進行揭面紗儀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機會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紗,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禮。然後客人們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後舉行舞晚會,大家盡情地唱跳舞,以示慶賀。

幾乎所有的人,都隨著鼓點翩翩起舞,歡樂的氣氛達到高潮,直到深夜人們才離去。婚後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裡行禮問安。公婆熱情接待並向新娘及伴娘贈送禮物。

這一天早晨女方家給新郎新娘送來早餐(維吾爾語稱「依斯克力克),一般為抓飯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後新郎由伴郎和

一、二個朋友陪同,去給父、母行禮問安,父母同樣熱情接待並向新郎等人贈送禮物。婚後一週內,雙方家裡都舉行「其爾拉克」,彼此宴請親友。到此,整個婚禮儀式才告結束。

維吾爾族婚禮的舉行方式,由於地區的不同,舉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城市和農村也不一樣。現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裡的維吾爾族婚禮增添了不少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

民族葬禮

維吾爾族的葬禮是一件隆重而又嚴肅的禮儀。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後,葬禮儀式皆按伊斯蘭教的禮儀進行,盛行土葬。維吾爾人認為在星期

五、肉孜節、古爾邦節去世是死者的幸福。許多民族都有「落葉歸根」的習俗,而維吾爾族卻更為講究這一點,他們願意在自己家一兩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過三天,以免屍體腐爛。葬前,要由專門的人員為死者淨身,一般請清真寺的買僧和

一、兩位年長的男性為死者淨身,若死者是女的,則請年長的婦女或布維來為死者淨身,童男童女男女都可以洗。洗淨之後,用新白布將遺體纏裹起來,一般男的纏三層,女的纏五層。淨身時,其他人不得入內。

如患者無望時,他們便回到家裡,而不願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屬也要千方百計把屍體運回家鄉埋葬。

維吾爾人在家裡去世後,對死者進行一番處理之後,才去向有關親友報。特別是對老年人的去世,講究比較多一點。人去世後,其面部要朝西安放,並用乾淨白布遮蓋,用布綁住其下巴,使其嘴閉住,使人感覺死者安詳地睡在那裡。

維吾爾族實行速葬,一般情況下,人死後,屍體在家停放時間不長,早亡晚埋,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在淨身的門前替死者祈禱贖罪(小孩子不進行贖罪儀式)。淨身後,將屍體放在「塔五提」(抬屍木架)裡,並蓋上布單,由親友護送到清真寺舉行葬禮(婦女不參加葬禮)。進寺後,首先做「伊斯卡特」,意思為最後一次施捨,將分好的錢及財物給寺裡的阿訇和其他人。

然後行「站禮」,由阿訇唸經、祈禱。此後,即送往墓地土葬。墓坑成長方形,長2米,寬1米左右,深近2米。

壁開洞,置屍體於洞中面朝西。入葬前,由阿訇唸經,所有參加葬禮的人各抓一把土,在念經後撒在屍體周圍,之後用土塊把洞口堵死,再填平直坑。墳的外形大都是長方形,有的還修成宮殿的樣子。

維吾爾人家一旦有了事,其親人均失聲痛哭,鄰里街坊一旦聽到哭聲立即前來悼念,進行安慰。每來一批弔唁的人,死者的親人就失聲大哭一次。邊哭邊唱,維吾爾族的沒有統一的詞和內容,而由唱者自編。

內容主要是頌唱死者的德性,表達死者親人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等。死者的近親好友一般要系白腰帶,婦女除系白腰帶外,還要披白蓋頭。

葬禮結束後,要在人死後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週年舉行「乃孜爾」。「乃孜爾」是「祭事」的意思,是對死者表示緬懷和哀悼的主要活動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 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 團結 或 聯合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 和田一帶和阿克蘇 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 常德等地。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

回疆是回族還是新疆維吾爾族,《書劍恩仇錄》中的回部是回族還是維吾爾族??? !!

哈哈,我可就是在新疆長大的哦 正規的告訴你一聲 你說的回族和新疆維吾爾族都是屬於民族,在新疆較為常見,而所說的回疆是新疆的南疆,也就是天山 南疆北疆的分界 以南,被稱之為回疆哦 回疆是 地名不是什麼名族是現在的新疆天山南部。書劍恩仇錄 中的回部是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香香公主是回族人!因此可以推斷應該是...

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的習俗差異有哪些

飲食方面 禮俗方面 服飾方面 蒙古族,又稱 馬背民族 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 青海 甘肅 遼寧 吉林 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 6849萬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