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2021-03-20 06:09:16 字數 783 閱讀 1984

1樓:遊於藝志於道

中華五千文明,古聖先賢給人留下了做人的標準,就是現在世人都能理解的「道德」孔子教人要「仁義禮智信」在具體行為上孟子有界定了人的標準,偏離了這些,即使有人身也不能算做人

孟子對「人」的界定: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 白話解:孟子說:「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

」這段話是說,作為一個人當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有羞恥心,謙虛禮讓之心,不可恃強凌弱欺辱老弱;沒有辭讓之心不能算做人;沒有是非好壞善惡之心也不能說是人;惻隱之心是仁憫的初始,羞惡之心是仗義的初始,謙虛禮讓之心是禮儀文明的初始開端;能區分是非善惡真假好壞才是明理有智慧,否則,即使有人的外相也不可算是人

2樓:百度使用者

我認為是:人不可無同情之心,不可無羞恥之心,不可無謙讓之心,不可無分清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德,正義,禮儀,智慧的主要源頭,對於我們十分重要。

3樓:殘風落葉傷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

什麼叫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什麼意思?

解釋如下 同情憐憫之心。孟子 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警世通言 卷二一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俺與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實出惻隱之心,非貪美麗之貌。也作 惻怛之心 同情憐憫之心。造句 他在路邊看到被遺棄的小狗,便動了惻隱之心,把它們帶回家。釋義指人類天生的同情憐憫之心。惻隱,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