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流派不發達的原因,關於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與發展!

2021-03-19 14:43:58 字數 5282 閱讀 7194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戲劇流派出現時間晚,晚明才有最早的流派現象,即臨川派和吳江派

不發達的第二個原因在於缺乏新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中國戲曲多有個人風格、形態變遷,但極少形成流派,根本原因在於穩態的封建意識形態嚴重束縛作家和藝術家的思想,難以發展成真正的藝術流派,所以戲劇流派的概念很難用於中國古代戲曲史研究 中國戲劇風格、流派的真正多樣化是從話劇開始的

2樓:羊肉湯裡的泡饃

中國戲曲文化源源流程,從早期的勞動嬉戲時的活動,到漢代的角抵戲,唐朝的弄參軍,以及《東海黃公》《踏搖娘》等最早的戲劇曲目。直到元朝時候,戲曲史當時最為重要的文學形式,所以有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佳話。元朝時候,很多皇帝大臣和平民百姓都是戲曲的愛好者和追隨者,故當時的繁華城市都會有「瓦舍」「勾欄」等專供戲曲表演等雜耍活動的場所。

再比如魯迅先生的《社戲》就是地方曲藝的一種。

戲曲流派之爭從古到今從未間斷,一般都是官方認可的劇種與其他地方戲曲之爭,著名的比如崑曲與地方戲之爭,再如清朝嘉慶年間形成的京劇與地方戲曲的地位之爭。

不過遺憾的是,近年來中國古典戲曲開始沒落了,受電影、電視等新興媒介和娛樂形式的影響和衝擊,全國各地很多的民間曲藝正在消失,據不完全同意,山西民間曲藝近年來每年以幾十種的速度消失。當下中國戲曲的尷尬境地是傳承人大都已到暮年,而年輕人不願意學。在如今浮躁的社會裡,多數人都是向錢看齊,誰還有心思埋頭苦幹苦學藝術。

更何況戲曲藝術「唱唸做打」的基本功一學就得十多年,哎,可悲可嘆可惋惜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受儒家的壓制。

戲劇的要求和儒家的某些方面是相反的。

元時儒家對國家的某些影響消失,相反的出來,戲曲發達。

4樓:匿名使用者

孩子,就是因為太多像你這樣的孩子不喜歡,所以才不發達,懂了嗎?

關於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與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

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在原始社會裡,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

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二、發展歷史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參軍戲是中國古代戲曲形式。由優伶演變而成。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一個參軍****,就令優人穿上官服,扮作參軍,讓別的優伶從旁戲弄,參軍戲由此得名。

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一般是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hú)。至晚唐,參軍戲發展為多人演出,戲劇情節也比較複雜,除男角色外,還有女角色出場。

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俗講是古代寺院講經中的一種通俗講唱,流行於唐代。多以佛經故事等敷衍為通俗淺顯的變文,用說唱形式宣傳一般經義。其主講者稱為"俗講僧"。

這種俗講源於寺院傳統的唱導,俗講僧尊為法師,俗講在唐時因帝王的支援而發展到鼎盛。俗講技藝由寺院走向民間,成為民間轉變,終又進入宮廷,受眾遍佈唐五代時中土社會的各個階層。

變文是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範圍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如敦煌石窟裡發現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唐玄宗天寶七載 (748)至八載,是現知變文最早的確切年代。

六朝時曾有《騎馬變圖》、《九宮變圖》及《寶積經變》、《法華變》、《彌勒變》。唐初又有張孝師的《地獄變》以及《降魔變》等,都是圖畫。

晚唐有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有"畫卷開時塞外雲"句,可知變文與變相圖相輔而行,都可以簡稱為變。變文既演說佛教故事,又演唱歷史故事,還可以演講當代時事。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光與中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戲劇--雜劇與南戲的演出相聯絡,而且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裡設定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裡設定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

宋代的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北宋時盛行於東京,南宋時臨安也很流行。演出時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雜劇分為"豔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豔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雜劇"又分為兩段,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到了南宋,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即"豔段""正雜劇""雜扮"。

"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作為雜劇之後的散段,又稱"雜班"或"拔扣"。後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南戲是在宋雜劇腳色體系完備之後,在敘事性說唱文學高度成熟的基礎上出現的。就形式而言,它綜合了宋代眾多的伎藝,如宋雜劇、影戲、傀儡戲、歌舞大麴,以及唱賺、纏令等在表演上的優點,與諸宮調的關係則更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間伎藝都是南戲綜合吸收的物件,說唱文學則是其敘事方式的主要**。由於它是在其他伎藝成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又能兼採眾長,所以能後來居上。

另外,由於其他伎藝在表演上有許多地方可以與南戲溝通,使得伎藝演員也能熟練地掌握新興的南戲,當南戲受到觀眾的歡迎時,他們便改弦易轍成為南戲演員。

而演出隊伍迅速擴大,也促進了南戲在東南各地的繁衍。南戲不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運用,豐富了南戲的**,對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響。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

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在表現生活時,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

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

4、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合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遼周天地的描畫 。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臺上馭馬行舟。

對比中國戲曲四大流派有什麼差異

6樓:匿名使用者

旦角四大流派:梅蘭芳 對旦角的唱腔,唸白,舞蹈,**,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和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颱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塑造了形態各異的古代婦女典型形象。

程硯秋 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聲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永 「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

「程派」

尚小云 幼入科班學藝,14歲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巨集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 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中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

京劇四大鬚生:馬連良 在表演藝術上,宗法餘叔巖等京劇名家,博採眾長,最後自成一家。早期以做功及唸白出名,中年後兼重唱功,發展為唱,念。

做。並重。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唸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是最有影響力的流 派之一。

譚富英 出生於京劇世家,從小受祖,父兩輩的藝術薰陶。幼年拜京劇名家蕭長華等為師,扮演老生。出科班後,又拜京劇名家餘叔巖為師,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堅實基礎,尤其擅長靠把戲。

唱腔繼承了「譚'派和「餘」派的風格,併發揮了自己的特長,酣暢淋漓,樸實大方,稱為「新譚派」

楊寶森 出生於京劇世家,幼年便練就 了毯子功,後習武生。他的嗓音寬厚有餘而亮昂不足,根據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

周信芳 藝名「麒麟童」6歲學藝,7歲登臺,專工老生、他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反對墨守陳規,博採老生名家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芳諸家之長,並借鑑花旦,花臉的表演藝術,融會貫通,加以變化,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麒派」。他的唱腔純樸蒼勁,唸白挺拔,韻味醇厚,字字飽滿有力。周信芳最擅做功,一向被 稱為「做功老生」、他功底深厚,文武兼備。

身段灑脫冼練,全身有戲,節奏感強,善於通過外部動作,表達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變化,並善用髯口。服飾道具等為塑造人物服務

中國古代移民的原因和趨向,中國古代三個移民朝都哪三個

原因 1,擴張。例如 秦始皇消滅百越後,遷徙了50萬人到嶺南居住。他們成為了嶺南的主要居民。漢武帝多次強迫遷徙國內的居民到新佔領的土地居住。例如涼州西部的四郡,都是漢武帝時期移民過去的。後來多把罪犯或被貶的 遷徙到邊疆。2,防備百姓。例如 秦始皇吞併六國後,怕六國的貴族和富人造反,就強迫他們遷徙到關...

古代因為身體原因而退位的君主,中國古代帝皇退位讓賢的例子

唐高祖李治 清帝順治 中國古代帝皇退位讓賢的例子 清朝乾隆帝,不想當皇帝的時間超過康熙帝所以在在位60年的時候退位讓與嘉靖,不過在退位之後還是掌控實權的。能照顧大局不爭皇位的例子還是有的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不願意超過他爺爺康熙61年,所以讓給他兒子了。再有就是堯 舜 禹 宋徽宗與宋欽宗就是,乾隆...

中國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原因 看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與人民意願緊密聯合在一起的,而且與經濟發展也關係密切。當一個政權存在了太長的時間,政治腐化,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會站出來推翻這個政權,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來實現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樣的道理,世道亂了太久,人心思安,社會穩定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也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