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在少數民族上象徵著什麼,古代銅鼓代表著什麼?

2021-03-12 20:48:46 字數 5568 閱讀 6438

1樓:北京創典文化

銅鼓是我國古代bai西南少du數民族的一種具有

zhi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

dao,它原是一種打擊樂版器,以後又渲化權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它為民族首領貴族所獨佔,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重器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物件。銅鼓是我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

古代銅鼓代表著什麼?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銅鼓,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

兩側有銅環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緻的花紋。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型別:

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釐米,重300公斤。

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

在古代,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曾以佔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治權力大小的象徵。

3樓:海黃斯德

問:榮昌縣銅鼓鎮在古代叫什麼答:銅鼓鄉,屬於湖北省建始縣銅鼓鄉。

明代銅鼓代表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

4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銅鼓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據《興文縣誌》記載,明王朝的軍隊萬曆內

年間鎮壓了川南行懸容棺葬的民族--都掌蠻以後,獲「銅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顧阿大泣日: 「鼓聲巨集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鼓山顛,群蠻畢集,今已矣。鼓失而蠻運終矣。

」《太平寰宇記》載北宋時期居住兩廣一帶的少數民族「俚僚貴銅鼓,以高大唯貴。……鳴此鼓集眾,到者如之。有是鼓者,極為豪雄。

少數民族的代表樂器,有哪些?

5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彝族民間曲調提煉出來的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水族民間樂器主要有銅鼓、大皮鼓、蘆笙、胡琴、嗩吶等,多在節慶與喪葬時使用。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

蒙古族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

1、獨絃琴

獨絃琴,又稱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音清雅,多有變化。獨絃琴用大半個竹筒(或用幾塊木片拼成長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長約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上系一條絃線,連線到小圓柱上,用一塊小竹片撥弄絃線,便可彈出娓娓動聽的樂音。

2、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潮爾"。

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高。

3、葫蘆絲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髮源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巨集、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型別。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受到廣大**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4、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是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絃或鋼絲絃,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5、侗笛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

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6樓:匿名使用者

1、葫蘆絲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吹奏樂器,它是生活在中國西南部地區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數民族最喜歡、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葫蘆簫和其它簫類樂器一樣,音量比較小,但是,它的主管發出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一種含蓄、朦朧的美感。由於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因此,有人又被稱為「葫蘆絲」。

2、馬頭琴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3、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

4、達卜

「達卜」是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族的手鼓,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語稱「納格曼達卜」或簡稱「達卜」。鼓身扁平圓形或八角型,單面蒙羊皮或驢皮,框周圍嵌有若干銅或鐵製小銅鈸,故名。

直徑20-50釐米不等。歷史悠久,四至六世紀敦煌北魏壁畫中早已出現。

5、蘆笙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蘆笙,也是文山苗族的主要樂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徵,是表達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紐帶,和苗族人民奮進向上的精神支柱。

7樓:匿名使用者

葫蘆絲,馬頭琴,笛子,古箏

8樓:匿名使用者

冬不拉、馬頭琴、巴烏、葫蘆絲、三絃、侗笛、銅鼓、大扁鼓

9樓:蝴瑗

笙:漢族

馬頭琴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使用者的青睞。他多年蒐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樸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絃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絃,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

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樸、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

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制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鬥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鬥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巨集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充套件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絃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絃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絃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絃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絃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絃軸孔,三個絃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絃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絃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絃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琴絃使用絲絃,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絃,內弦用老弦。琴絃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絃軸上。近年來三絃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絃。

冬不拉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林命名,叫"江布林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巨集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23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製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釐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

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田螺笛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什麼地方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什麼地區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 西北和東北各省 自治區。內蒙古 新疆 廣西 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 120個自治縣 旗 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黨和 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

那些少數民族在古代歷史上是什麼人啊維吾爾族藏族壯族滿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回鶻人,藏族的祖先是吐蕃人,滿族的祖先是女真人。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維吾爾族是我國的什麼,我是什麼族人 都是我國的少數民族啊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至於你是什麼民族,我怎麼會知道,問問你們的...

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吃什麼?住的是什麼?喝的是什麼

吃手抓羊肉,住蒙古包,喝奶茶,穿蒙古袍,最喜歡摔跤 套馬。最愛吃肉和奶類食品,尤以羊內食用最為普遍。住蒙古包 喝馬奶酒 穿牛羊皮袍子 愛摔跤 賽馬 奶豆腐,奶茶,手抓羊肉,住在蒙古包 現在住草原的少了 遊牧民族以前是為了部落和部落戰爭 而遊牧在草原的 現在沒有戰爭 大部分安定在城市或農村生活了 內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