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麼重大不同

2021-03-10 19:40:58 字數 5165 閱讀 1810

1樓:客塵

最大的不同在於中下層抄人民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

前朝選官制度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科舉制則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2樓:阿拉蕾

本質區別:過去的制度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科舉是德才兼備皆可為官。望採納

3樓:趙科堯

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樓:琴眠舊書

科舉制之前的舉孝廉:漢朝的**選拔制度,只是漢武帝的一個幌子

隋朝科舉制與前朝選官有何重大不同?

5樓:初級提問者

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

科舉取士與以往的選官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於,普通讀書人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

科舉制度擴大了官吏的**,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壟斷官職的局面,提高了**的文化素質,有力地加強了**集權

6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2023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7樓:匿名使用者

過去的制度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只有世家大族才能入朝為官,雖然也有寒門子弟但很少)。

科舉是德才兼備皆可為官。

8樓:要精穩處事

隋與漢察舉制未有根本區別,仍由首長們推薦,換句話說,隋仍實行的是漢察舉制的科舉。

述科舉制與前朝舉薦制的主要差別?

9樓:匿名使用者

相對世襲制和舉薦制而言,科舉制具有極為重要的進步意義。首先,在形式

上初步實現了平等競爭,為大批的社會下層人士提供了一條憑個人努力而入仕為官的途徑;其次,提高了****的素質,加強了****的集權統治。但自明清以後,由於其考試內容死板教條、文章格式僵化而不符合社會需要,在清末時期被廢止。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以後,封建的選官制度有了發展。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湧現是漢武帝時期出現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前後有所變化。初期主要依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裡選」。中期以後,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

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居面。

科舉制第一,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1>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誓愫悶,科舉制形成。

<2>唐朝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係的變化;提高了**的文化素質,有利於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舉制雖然擴大了官吏的**,但它仍然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

第二,宋朝科舉制的發展。宋代科舉制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殿試成為定製和「糊名法」的實行,採取的名額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舉制的發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也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統治基礎,還起到了加強**集權的作用。

第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的集註為依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不能隨意發揮。八股取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

清末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科舉制在中國古代選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2023年才被廢除。

1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誰的「八股文」做得好,誰中狀元舉薦制,看某君順眼,一句「口喚」便提拔

12樓:匿名使用者

增加了八股文,最突出的是加強皇權統治

13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以後,察舉制度發展為九品中正制,即將察舉的物件分為九等,**按等錄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選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州、郡的中正,負責對士人品級的評定。九品中正制初實行時,繼續貫徹曹操「唯才是舉」的原則,評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當時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5、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舉制,大小官吏都由****任命,選士既不須州郡的薦舉,也不經中正的評定,而是由朝廷用公開考試的方法甄別選用。這便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

6、唐代繼承並大大發展了隋代創置的科舉制度。考試科目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是皇帝臨時詔令設定的科目。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應試者以明經和進士二科最多,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當時人所重視。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是生徒,一是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並送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舉人。考試合格的,州縣長官要設酒招待,叫「鹿鳴宴」。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也叫禮部試,因禮部試在春季舉行,所以又叫「春闈(wéi)」,闈是考場的意思。

參加進士科考試,被稱為「舉進士」,凡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習慣就稱為進士。舉人、進士、秀才在唐代幾乎是同一個含義,與明清時的意義不同。常科考試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稱「白身」、「白衣」、「布衣」等。

科舉考試合格叫「及第」、「擢第」、「等第」、「登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科舉及第以後,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新進士要在曲江亭子聚會遊宴,叫做「曲江會」,又叫「探花宴」。遊宴後,要在慈恩塔下題名,稱作「題名會」。孟郊有詩云: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常科及第後,還須再經吏部考試,叫做「釋褐(hè)試」,又叫「關試」,考試合格,才能授官。凡通過吏部考試的,均發給授官憑信,稱為「告身」。

從武則天開始,又有武舉之設,由兵部考試。

宋代對科舉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

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

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7、遼代的科舉制,專為漢人而設。考試分鄉試、府試、省試、殿試幾種。

8、元代科舉考試,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開,重經義而輕詩賦。

9、明清是科舉制度極盛的時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時期。明清科舉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校和科舉更緊密地結合,科舉必由學校,進學校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清學校有兩種:

國學和府、州、縣學。國學是**一級的學校,府、州、縣學是地方學校。國學初名國子學,後改稱國子監。

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貢生是由府、州、縣學的生員中選貢的,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清代的貢生有六種:

歲貢、恩貢、優貢、拔貢、副貢、例貢。前五種算是正途出身,總稱五貢。府、州、縣、衛設立的學校,一般稱為郡縣學,也稱儒學。

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別稱庠生、秀才、博士**員,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明清正式的科舉考試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又稱大比,因考試期間定在秋季,故又稱「秋闈」。鄉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會試在鄉試後一年舉行,考中的稱貢生,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試後同年舉行,應試者為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為鼎甲之首,別稱鼎元;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進士榜都用黃紙書寫,所以叫做黃甲,一般也稱為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明清的鄉試和會試,專取四書五經命題,要求代聖人立言,結構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這種文體稱為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

八股文形式死板,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進士、監生、舉人,可以按不同情況授予一定的官職。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為長官的幕僚。

創立科舉制度的目的是什麼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是什麼?

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這又可以分幾個方面 一,進行思想統治。科舉取士他規定的是取儒士,也就是習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大家都知道,儒家學說在被孔夫子創立後,不斷的被後人所完善,使之符合封建統治者封建統治。所以到隋朝時,隋文帝創立科舉取士制度。通過科舉,封建統治者牢牢的控制著知識分子的思想,向他...

廢除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科舉制的優點與缺點

利,有利於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有利於破除腐朽的選官制度 弊,阻斷了一千年來中國封建文人,尤其是底層的人士走上仕途的唯一的道路。在廢除是並沒有新的選官制度的形成,造成文人階層的離心 科舉制的優點與缺點 傳統科舉制度的優缺點 優點 公平,貧窮的人有出頭的機會.缺點 考試的內容及方式太僵化,導致讀...

科舉制的意義,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利 1.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 集權。2.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3.保證了 行政人員的 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5.以嚴格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弊 但是它的科目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