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歷史上唐朝和明朝那個更強盛

2021-03-09 09:16:11 字數 4931 閱讀 8253

1樓:匿名使用者

就絕對數值來說,明強於唐,但問題在於如果把這2個朝代放在他們特定的時間段裡,唐在當時的國力會遠強於明在其時代的國力。而造成這點的重要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政治和經濟的變革,更重要的人文思想,從唐人的詩詞中可以看出,那時連文人都有一種從戎戍邊的衝動,這種文風史稱大唐氣象。。。。而明朝出名的是**。。。

其中明顯缺乏這種理念,進而凸顯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畢竟,一個國家的根本,還是人。。。。。。。

說一句離題的話,洋務運動,說明清沒有輸在裝備,戊戌變法,說明中國沒有輸在政治變革,魯迅等一批文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所造就的一批革命家才真正挽救了中國。。。。。。。人才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這就是唐和明的根本區別所在

公元2023年,明朝大將王越率勁騎2萬襲擊蒙古大本營,殺死蒙古族皇后滿都海,達延汗狼狽逃走(此事在《明實錄》和蒙古《**史綱》都有記載)。這時距明朝開國已經過去110多年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唐玄宗棄城逃跑,也是大概在唐朝開國120年左右,相對於唐朝「安史之亂」來說,真正威脅明朝的努爾哈赤叛亂髮生在萬曆末年,已經是在明朝立國250年以後了。唐本土疆域跟明差不多,藩屬比較大,大家可能拿唐朝本土加藩屬和明本土比了。

明代也是萬國來朝,藩屬頗多,比如東北,東南亞,包括蒙古。

明代一輩子主要跟蒙古幹,誰說明軍不行?

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 趙翼《廿二史札記》:「秦漢六朝以來,有叛將無叛兵。至唐中葉以後,則方鎮兵變比比而是。

蓋藩帥既不守臣節,毋怪乎其下從而效之,逐帥、殺帥視為常事。為之帥者,既慮其變而為肘腋之患,又欲結其心以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驕兵之所以益橫也。」

阿諾德·湯因比 《人類與大地母親》:「唐朝政權從763年一直苟延殘喘到874年。……唐政權對755-763年災難反應的各種改革,卻未能阻止其最終崩潰。

唐王朝於909年滅亡;後來王朝,統一中國的下一個統治王朝,直到960年才建立。事實上,統一政權的空白期從874年一直延續到979年,而且,中國並沒有完整地重新統一,它在四面八方都喪失了邊緣領土。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63年以後,唐完全處於守勢,唐朝再也沒有派出遠征軍企圖征服任何一個鄰國。甚至當9世紀50年代機會出現時,唐王室仍然謹慎小心地不打算收復喪失的西北各州。」

陳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論稿》:「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勢力與****相抗,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白壽彝《中國通史》:「安史之亂前後經過八年(755—763)始告平息。經過長期戰亂,中原地區滿目瘡痍,唐朝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元氣大傷;尤為嚴重的,在平叛的過程中和平叛之後,由於唐朝統治者在政策上的錯誤,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割據勢力,出現了長期藩鎮割據的局面。

從此以後,兵連禍結,從唐中葉經過五代十國直到北宋初年將近二百年之久,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作為藩鎮割據勢力支柱的藩鎮兵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里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採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

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有些歷史家認為唐代可以分作前後兩段觀察。看來公元755年安祿山的叛變,近於全朝代時間上的中點,可以視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嶺。

這樣一來,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偉大與繁榮,而接著則有151年的破壞和混亂。」

呂思勉《中國通史》:「自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為止,唐朝一共還有了152年的天下。在這一個時期中,表面上還維持著統一,對外的威風亦未至於全然失墜,然而自大體言之,則終於日入於衰亂而不能夠復振了。

」施蟄存《唐詩百話》:「安祿山之亂,使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強中乾的政權迅速崩潰,暴露出官吏的腐敗,將士的懦怯,軍隊的無組織、無紀律、無鬥志,社會秩序的紊亂,人民的貧困。」

餘冠英 王永照《唐詩選》:「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矛盾的爆發,也是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點。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一基本矛盾的尖銳化,交織著已經激化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形成了唐代後期複雜、混亂、動盪的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

」林文和《文學鑑賞》:「唐玄宗之後,一代不如一代,中晚唐政局更為混亂。」

何博傳《山坳上的中國》:「李林莆專權,楊國忠亂政,皇帝縱慾,大臣****,**力量散亂,藩鎮勢力鼎盛,致有安史之亂天下,使唐朝元氣盡傷,大**竟達200餘年。」

3樓:匿名使用者

論強盛的程度,唐朝和明朝幾乎並立,難分優劣。

而論強盛的時間跨度,唐朝毫無疑問要甘拜下風了。

唐初非常強盛,軍事上震懾北方,幾乎涵蓋整個東亞。而且開展廣泛的世界性**,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唯一可以和唐朝匹敵的只有當時的阿拉伯帝國。

而短短百年之後,唐朝就由於安史之亂而迅速削弱,從此雄風不再。整個唐朝中後期就此陷入完全的停滯,碌碌無為。

明初非常強盛,開國20年就迅速徹底消滅元朝,清除了所有敵對勢力,不久後又有新發展,並且積極開拓海疆,遠達非洲。唯一和明朝匹敵的只有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而明朝中後期的開國兩百年後,仍然獲得了遠征朝鮮的勝利,這在唐朝是無法想象的。

而且明朝的**規模比唐朝更廣泛,不僅遠涉西域、波斯、阿拉伯地區,甚至遠達日本、美洲、甚至是西歐諸國。明朝儼然是當時的世界**中心。

從文化思想的發展來看,唐朝那就遠遠落於下風。明朝是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次文化思想大發展的**時期,並且把中國的思想學界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誕生了陳獻章、王守仁、王艮、李贄、黃宗羲、方以智等等一大批哲學家,這與明朝及其開放的思想,和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整體環境有關。而唐朝雖然儒釋道三家並重,但是隻出了玄奘一位在思想界有影響的人物,相比明朝無疑遜色了不少。

至於經濟、科技、制度等各方面的發展建設,明朝毫無疑問都是遠遠把唐朝拋在了身後,但由於時代的不同,這些比較的意義不大。

你既然提到「富饒」一詞,那就簡單的數字橫向對比一下(雖然這種對比對唐朝來說很不公平)。銀的流通使於唐朝,整個唐朝中國的**產量只有區區1800萬兩,宋朝**產量約3億5千萬兩,元朝約3500萬兩,而明朝總共引入了海外**約4億兩,自身產量約8000萬兩。明朝的**保有量毛估9億兩,唐朝是其1/50。

所以經濟規模和富饒程度來看,明朝把唐朝甩得太遠了。另外明朝時期的紡織(包括絲、棉、羊毛等,而唐朝還沒有棉,羊毛幾乎沒有,只有絲和麻,明朝已經用棉取代了麻)、制瓷、採礦、伐木、造紙、印刷等等工業的發展,糧食畝產量(明朝開始雙季稻廣泛種植)、美洲作物的引進(玉米、番薯)等農業發展,保持良好的物價水平情況,以及積極的航海**,人口基數(明朝至少是唐朝鼎盛時期的3倍)等等各方面來看,都支撐明朝的經濟總量把唐朝拋到了九霄雲外。

另外從綜合國力來看,明成祖時期,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明朝同時進行鄭和七下西洋,五次50萬大軍北伐沙漠,大運河的開鑿,故宮紫禁城建設、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長城的建造等7項耗費極其巨大的工程專案。即便是現在的經濟發達程度,恐怕都難以支撐明朝的壯舉。而唐朝僅僅北伐一項就幾乎動用了全部國力。

所以綜合來看,明朝無疑勝過唐朝一籌。能和明朝比肩的朝代,只有西漢。唐朝明顯稍遜一籌。

4樓:wan蕾蕾

從極盛時期的成就和影響力來看毋庸置疑是唐朝吧,那個時候何止是萬國來朝,唐朝就是世界的中心,國土面積最大,長安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各國的使節和留學生絡繹不絕,都以能到大唐為榮。 但是唐朝的強盛期只是前半葉,自安史亂後一蹶不振。

後面的一百四十年局勢混亂:藩鎮割據使得**不再對地方有有效地控制,宦官亂政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牛李黨爭還有外族的欺辱……

明朝從歷史上的記載似乎沒有唐朝那麼輝煌。第一,並沒有有效解決北方的邊患問題,和韃靼瓦剌的軍事衝突(規模時大時小)貫穿了明朝近200年。而唐朝通過前期的不斷戰爭成功解決和突厥、吐谷渾等國的矛盾(徹底收拾了)。

第二,鄭和之後採取保守措施,不再對國際事務施加持續的影響力(並不是閉關鎖國,而是奉行互不干涉和修養;後來是為了防止倭患)。相對於唐朝和突厥、大食、吐谷渾等國的戰爭和交流,明朝顯得更為保守。

但是從強大國力的持續時間來看,明朝的持續力更久。從2023年立國到15世紀中前期是國力上升期,洪武、建文、永樂、仁宣之治這一時期國家發展迅速,國泰民安。 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前中期是國家中興期(弘治中興,嘉靖前期的恢復),賦稅中折徵貨幣的比例有所增加,反映了古代史上從未有的商品經濟大發展(弘治五年稅負中可以折徵貨幣了,我在別處讀到的)。

而這種商品經濟大發展和賦稅制度的一定變化則更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發展。最後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前期又是國力發展期。這一期間貫穿了隆慶新政(開關、封供)、萬曆前期張居正改革。

使得其成為了明朝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 這麼看,明朝的繁榮統一期持續至少240年多。

說哪個時代更富饒,我覺得應該用資料去證明,我也缺少具體的資料。如果要說哪個時代在鼎盛時期的影響力更大那絕對是文治武功那世第一的唐朝。但如果說國家繁榮的持續能力來說,應該是明朝。

這可以做一博士**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廢話,當然是明朝。

唐朝強而不盛(太宗+武周),還有盛而不強(玄宗),強盛,唐朝從來就沒有過。

明朝則是強盛,從永樂到宣德,幾十年的時間,不但是盛世,而且十分強盛(自己看戰績)。

唐朝初期基本上是靠著隋朝糧倉養的,(自己看隋朝的糧倉有多恐怖),然後就是武氏專權,這個時間最多就是修養生息,沒聽說過武周盛世的說法,只聽說過「開元盛世」,也就幾十年而已,然後就是安史之亂,接著就是名存實亡,最後名亡實亡,唐朝中後期實在很窩囊,不知是怎麼說成漢唐盛世的,唉。

反觀明朝,前面是個爛攤子,有人說明朝腐敗了二百多年,這是不可能的,秦朝和隋朝你們見過吧?看看他們,前面並不是爛攤子,反觀明朝,前面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攤子,經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治理,天下太平,之後又出現個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到英宗開始走下坡路,隨後于謙再次力挽狂瀾,國家穩定了。

下一次大變是在萬曆末年,由於萬曆在那時不設內閣成員了,導致內閣空虛,所以朝政不太好了,不過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了。

然後是天啟年間,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打了過來,導致明朝開始進入大的動盪期,不過還是很不錯的,畢竟還是挺住了,經過一干人的努力。直到崇禎年間,由於之前的那個爛攤子,這位皇帝始終無法力挽狂瀾,雖然他是個有抱負、有理想、有才能的君主,可是最終還是擋不住,於是就因為財政缺少(又打皇太極,又打農民起義軍,還要養活自己)和兵力不夠而導致滅亡。

我國歷史上,唐朝和漢朝哪個軍事實力更強

不同時期的對手實力不同,很難放到一起進行比較。要是我們天馬行空的想一想,做做關公戰秦瓊的美夢,個人認為唐朝的軍力稍強。主要是考慮到唐朝的冶煉技術高於漢代,的強度更好。同時戰術更加豐富,變化多。再次就是唐朝實際控制區內,有很多地區產馬,可以裝備更多的騎兵,在古代,騎兵的攻擊力比步兵還是要高的。最後是經...

歷史上的明朝水師到底有多牛,解密 歷史上的明朝水師到底有多強的軍事實力

鄭和時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艦和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與鄭和巨型船隻及龐大船隊對比,有如小巫見大巫。哥倫布的旗艦 聖 瑪利亞 號,長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達 伽瑪的旗艦 聖 加布利爾 號較大,但也只約有400噸。麥哲倫的旗艦 特立尼達 號,僅為110噸。鄭和下西洋是明...

歷史上,姓唐的又是唐朝的有哪些歷史上姓唐的有哪些名人

唐姓起源 唐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 唐 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 今山西省翼城縣 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