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皈依佛門皈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2021-03-09 07:57:39 字數 6304 閱讀 5751

1樓:匿名使用者

三皈依,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就是皈依三寶,正常皈依有兩種,一種是隨法會和眾佛友一起皈依,另一種是拜師,師傅給你做皈依儀式。的確,這兩種只是形式上的,如果你真心皈依,那麼就不用儀式了,你可以遵守三皈依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如果你是初學者,可以看《覺海慈航》,或者《認識佛教》。其實,學佛沒有國界,更不受在家的限制。學佛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為,開智慧,瞭解宇宙人生的道理。

出家者,身在佛門,心在紅塵,不可修也,在家者,身在紅塵,心在佛門,亦可悟道。。。

2樓:權艾魯

我覺得:

在沒有信仰,物慾橫流的當今中國社會,沒有讓你能心靈寧靜的佛門,不如自我修心,所以找些道家和佛家的經典是最好的。如老子的道德經啥的!!!

3樓:西門雍恬盧美

皈依,是歸向,歸屬的意思。您去寺院皈依,也就是說您有了寺院的印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

皈依時不會同時讓您受五戒(殺盜淫妄酒),受五戒另有受五戒的法會。皈依就是證明自己是佛教**,跟出家也完全是兩碼事。

皈依有三,又稱為:三皈依。受完三皈依這個儀式之後,便是一個正式的佛教**了。剛才說了,皈依,就是歸向,歸屬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歸屬佛教時,需要遵守的三條約束(又叫

皈依體)。這三條在您皈依的時候,寺院**應該會帶著您念出來。

一自皈依佛,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後,僅以佛教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教等)

二自皈依法,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後,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幫自己究竟解脫)

三自皈依僧,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眾。

(皈依佛教後,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以上三條簡單概述出來,既是皈依佛,皈依法,歸依僧。所以大家常常把皈依又叫做「皈依三寶」。(佛法僧

,佛教又稱:三寶)

除此之外,還要發四個大願,又叫四弘誓願,也是皈依的時候要念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每個寺院都可以給想皈依的人皈依。只要您誠心願意皈依,成為佛教**,就可以讓您參加皈依儀式。皈依儀式一般都是農曆的初一和

十五或者

週末。當天去,當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點趕在皈依法會開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隊就行。

帶上一張自己的證件照,**大小,您可以打當地114查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諮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規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這裡講的皈依,並不是皈依哪個人,也不是皈依哪個上師或哪個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個佛教,成為佛教**意思。皈依後會給您一個法名,類似:

印蘇,妙明這樣的法名,會跟您的**一起,出現在您的皈依證上。

皈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4樓:末你要

1、佛門皈依沒有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門,皈依最重要的是內心的皈依,外在的形式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只在形式上的皈依是得不到任何的受用的。

2、皈依佛門第一步就是受五戒,這五戒是「根本戒」,「根本戒」的意思就是不管你信不信佛,也不管你受不受戒,違反了都要受到惡報。因此,受持五戒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3、『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

4、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

5、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

6、皈依佛門實際上就是是正式成為佛教信徒的一個手續,具體包括參加皈依三寶儀式,然後領取皈依證書,此後就可以居士身份自願參加定期的佛事活動了。

5樓:熱詞課代表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6樓:搞雷老慕

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四肢齊全(佛制)。(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痺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鬥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愛滋病,多種**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佛制,債務還清了可以出家)。(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彌年齡不小於7歲(佛制),沙彌年齡不小於17歲(**)。 (佛制年滿二十受大戒,不滿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彌。

出家年齡沒有上限,佛在世時有一百二十歲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夠自理,有能力修學受持戒律,否則不許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後可以出家)。(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

7樓:

阿彌陀佛!

佛門皈依沒有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門,皈依最重要

的是內心的皈依,外在的形式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只在形式上的皈依是得不到任何的受用的。皈依佛門第一步就是受五戒,這五戒是「根本戒」,「根本戒」的意思就是不管你信不信佛,也不管你受不受戒,違反了都要受到惡報。

因此,受持五戒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淨空法師講五戒

佛祖出世度生,隨機設教,其方便乃有無量。初倡三皈,次申五戒,以為人天戒定慧之基。

自皈依以後,應遵三寶教誡,斷惡修善,信願唸佛,發弘誓願,自行化他,圓成佛道,普渡眾生。

淨空法師講五戒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

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

『三歸戒(三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臺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臺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

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三歸五戒就像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

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

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

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

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

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

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

須知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

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

臺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臺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

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

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他跟我講:

『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

』我才明瞭齋戒有這一回事。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

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所以他說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裡面度眾生。

到了會場,主人說:『不知老師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裡更受感動。

假如是晚上想吃東西,要求別人請吃晚飯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禮請,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臺中 李炳南老師教我的。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在南京時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他們逃到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那寺廟裡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他們才沒有被日本人抓去殺掉。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記在心裡),要報答這位老和尚。

於是在南京酒樓裡,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一看,雞、鴨、魚、肉,果然豐盛!這時,他們忽然想到:

『哎呀!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怎麼沒想到辦素席!

今天我們要報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舉起筷子說:『好!

大家坐下來。』酒席就開動了,他舉筷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

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齋呢?不是!這是佛法裡講的: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誠心誠意報恩的。

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是菩薩接眾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惱怒相對,會把人家的學佛機緣都斷掉了;但是法師有大智慧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圓融,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所謂入境隨俗,皆當遵守不犯。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懂得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這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

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遊的國家地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隨俗,這叫『嚴持戒律』。

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

在二百五十條戒律裡,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那些規矩我們完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今人誦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前賢典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國人講的獨善其身。持戒者,雖然沒有人看見,一個人獨處也不可違犯,也不能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對待別人要守那些戒條?

要守那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

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與印度不一樣,乃至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與印度人不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

唐代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變,只是條文重新修正;就和國家的法律一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原則原理不變),條文必須修訂才適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寺院都有清規。

清規一定要適合當地住眾的修學條件,協助大眾的修行。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這一點如果不瞭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

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不安。

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

(節選自淨空法師《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一)三福2.二乘福」)

皈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1 佛門皈依沒有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門,皈依最重要的是內心的皈依,外在的形式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只在形式上的皈依是得不到任何的受用的。2 皈依佛門第一步就是受五戒,這五戒是 根本戒 根本戒 的意思就是不管你信不信佛,也不管你受不受戒,違反了都要受到惡報。因此,受持五戒絕對是有...

皈依佛門究竟有什麼好處,皈依佛門的好處

什麼好處都有,但是你要先了解佛法才好說。那要看為什麼皈依佛門?皈依佛門的好處 可破前世惡業,有bai36位 善神保護。好du處實在zhi太多,略言之有八大dao好處 一 成為佛內的 二 是受容戒的基礎 三 減輕業障 四 能積廣大的福德 五 不墮惡趣 六 人與非人 鬼神 均不能擾亂 七 一切好事都會成...

受戒需要什麼條件,皈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與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 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 戶籍證明 由派出所開 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2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 如多種 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 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