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翻譯成白話文。呵呵

2021-03-08 10:31:51 字數 3731 閱讀 5393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不斷地求取知識,以減少自己對世界事物而產生的困惑。真誠地待人如己,不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地實踐前行,不再畏懼任何困難。」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

2樓:緩緩夜笙歌

不斷地求取知識,以減少自己對世界事物而產生的困惑。真誠地待人如己,不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地實踐前行,不再畏懼任何困難。

勇者不懼:勇敢地實踐前行,不再畏懼任何困難。

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不會因為心虛而憂慮。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論語·子罕》。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子罕》

1、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

孔子說:「用麻布製成的禮帽,符合於禮的規定。 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製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做法。

(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 雖然與大家的做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沒有這四種毛病: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3、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4、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5、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

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3樓:匿名使用者

白話文:不斷地求取知識,自己便不會對世界事物而產生的困惑。真誠地待人如己,便不會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地實踐前行,就不會再畏懼任何困難。

知:通智,指擁有智慧的人。

惑:疑惑,被世事所迷惑。

4樓:匿名使用者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第九》)

【語譯】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研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為聖人的目標。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為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為是不懼。雖然成為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

因為,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語出 論語.子罕

論語別裁上的解釋很好

三達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說到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智慧,我們要注意,"知"在東方文化裡並 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 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

研究佛 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 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當 時我們翻譯佛學經典中的《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經》,其中的"波羅蜜多"、"般若"都 是梵文譯音。

"般若"的解釋是智慧,為什 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蜜多經》呢?因 為中國過去翻譯有"**翻",外文有此意 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為"**翻"中 的一種。

現在對外國學生上課,就常有這 種情形。譬如"境界"一詞,外文裡就沒有 這個字,勉強翻成"現象",但並不完全是 境界的意義。"現象"是科學上的名詞,"境 界"是文學上的名詞。

譬如說有人常引宋代 辛稼軒有名的詞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那就是境界,若隱若現。

再 說詩的境界,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 火對愁眠。姑 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 客船。"好境界!

如改作"飛機轟轟對愁眠" 那是噪音不是詩了。李後主詞的名句"無言 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若是"月如團,紅燒鴨子一**。

"那就沒 有境界了。這是講文學的境界。如把境界 翻成現象,就只有"月如團,紅燒鴨子一大 盤",才是現象。

又如中國文字的"氣"如何 翻譯?西方文字不同,氧氣、氫氣、瓦斯 氣,究竟用哪一種起來代表?中國字就不 同了,一個"電"字,就有許多的妙用。

在 外文就不得了,現在外文有十幾萬字,真 正常用的幾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學生可不 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這種情形 下去,七八十年以後,誰知道要增加到多 少字,將來非譭棄不可。而中國只要一個 "電"字就夠了,發亮的是電燈,播音的是 電唱機,可以燒飯的是電鍋、電爐,還有 電影、電視、電熨斗,只要兩個一拼就成 了,誰都懂。

外文可不行,電燈是電燈的 單字,**是**的單字,所以他們的物 質越進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後,人 的腦子要**的。所以現在中文翻外文, 就是採音譯的方法,然後加註解。我們過 去的翻譯,不像現在,尤其南北朝佛學進 來的時候,**組織幾千個第一流的學者, 在一起討論,一個句子原文念過以後,然 後負責中文的人,翻譯出來,經過幾千人 討論,往往為了一個字,幾個月還不能解 決。

古人對翻譯就是那麼慎重,所以佛法 能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現在的人學了 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誰知道他 翻的什麼東西?所以翻來覆去,我們的文 化,就是這樣給他們搞翻了。

當時"般若" 為什麼不翻成"智"?因為中國人解釋"智" 往往與"聰明"混在一起,所謂"聰明"是頭 腦好,耳聰目明,反應很快就是聰明,是 後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後天的反 應,天分中本自具有的靈明,這就叫智慧。 他們考慮梵文中這個字有五種意義,智慧 不能完全代表出來,所以乾脆不翻,音譯 過來成"般若"。

這裡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會迷惑。

"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 境動搖,沒有憂煩。

"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 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我們要做到哦!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語出 《論語.子罕》

這裡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

"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

"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6樓:真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7樓:寒星唯

孔子說 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 仁德的人不會感到憂慮 勇敢的人不會感到害怕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原文 子曰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譯文 孔子說 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這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 互文 孔子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 知者和仁者都喜歡山水 水性使人通,山使人感到厚重,踏實,也可能使自己感到安全...

勇者不懼智者不惑仁者無憂

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德者不孤。感人者情,服人者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強,愛人者善,助人者樂,者美,容人者大,坑人者惡,妒人者狹。情痴者夭,藝痴者秀,物稀者貴。有志者成,無志者鬆。知足者樂,知樂者壽。知恥者近勇,知悔者近聰。佼佼者易汙,嶢嶢者易折。精明者給人以路,仁厚者犯而不怒。智者...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中的哪篇

應該是 論語 憲問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是什麼意思?出自 論語 子罕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 有仁愛之心的人,不會有憂愁,他會用寬容來對待給他帶來憂愁的人和事 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見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會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勇敢的人,面對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