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祖籍在哪湯顯祖的故鄉在撫州什麼地方?

2021-03-08 02:47:41 字數 5555 閱讀 2049

1樓:匿名使用者

湯顯祖生平事略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

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後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曆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

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於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

他雖然並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後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子失身也。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裡,他永遠落第了。

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讚。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顯祖入幕,顯祖都拒絕了。

三十四歲,湯顯祖以極低的名次中了進士,佈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部觀政(見習),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

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尤為其中的閒職。有人詠之於詩曰:

「印床高閣網塵紗,日聽喧蜂兩度衙。」其閒寂可想而知。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後就有徐霖、陳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諸名家。

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作書中蠹魚。雖至夜半,書聲琅琅不絕於口。別人問他:

「老博士何為嗜書?」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

」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於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留都也不太平。這裡正進行著文學思想的激烈鬥爭。早在嘉靖時代,文壇上就盛行著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萬曆期間,以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步其後塵,有加無已。

風氣所及,一時有所謂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之類。其中王世貞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勢力。萬曆十一年(1583),他以應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後在這裡為刑部侍郎、尚書。

地位顯赫。士大夫趨之若鶩。許多人奔走在他門下。

他的片言隻語,便可「翕張賢豪,吹噓才俊」,儼然為文壇盟主。可是,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於勢力的人,他重創新而反對復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優秀的文學遺產而不為復古派所規定的範圍所侷限。他的文學思想和旨趣與王世貞輩大相徑庭。

因此,他雖與王世貞同在南都,且又為王世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屬,卻不願與王氏兄弟相往還。他寫信給朋友說:「無與北地諸君接逐之意,北地諸君亦何足接逐也。

」更有趣的是,湯顯祖為揭露文學復古派的真面貌,還約了友人把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的詩文拿來解剖,劃出他們詩文中模擬、剽竊漢史唐詩的字句,塗塗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論。王世貞知道後,也無可如何,啞然失笑而已。這表明,湯顯祖不僅不以權勢是從,而且當復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不隨波逐流。

這不是說湯顯祖有一種先天性的反抗性格,這實際上是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的思想影響的結果。明代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哲學上,出現了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縛龍蛇的氣概,痛斥口談道德而心存富貴的偽君子,並以「非聖無法」自命。

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湯顯祖早年就做了羅汝芳的學生,自小跟他學道,讀「非聖之書」。後來又與激進的禪宗大師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進的思想家李贄,讀其《焚書》,十分傾慕。

他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紫柏)之雄,聽以李百泉(贄)之傑,尋其吐屬,如獲美劍。」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鬥爭性,也被人稱之為「狂奴」。

這樣,他不僅在品格上不願與**的統治者同流合汙,而且在政治上鋒芒畢露。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饑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聖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

一年後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去鉗剭(wú,殺戮),罷桁(héng)楊(加在腳上或頸上以拘繫囚犯的刑具),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有時下鄉勸農,常年則與青衿子秀切磋文字。

這種古循吏的作風,終於使浙中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牛畜都興旺起來。也許湯顯祖是把這裡當作他的理想王國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監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讓他們上街觀燈,為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無顧忌。這使他的政敵終於抓住了把柄,待考核**的時機一到,他們就出來暗語中傷。

湯顯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趕走他。萬曆二十六年(1598),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別人攻擊,給吏部遞了辭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後來,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為由正式給他一個罷職閒住的處分時,他棄此敝履早過三年。

2樓:匿名使用者

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

湯顯祖的故鄉在撫州什麼地方?

3樓:匿名使用者

很討厭這種到處複製黏貼的答案。

我就是湯顯祖的同鄉,老家撫州市臨川區。臨川人對湯顯祖最熟悉。

湯顯祖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古代撫州府臨川縣。

湯顯祖 祖籍在撫州府臨川縣雲山鎮。就是臨川鄉下。也就是他老祖宗祖祖輩輩一直在臨川鄉下生活。

後來,湯顯祖的爺爺 搬家到了撫州府臨川縣縣城湯家山,臨川縣城也是當時撫州府府衙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撫州市區臨川區文昌裡 湯家山。這裡還有玉茗堂遺址。

湯顯祖就一直在湯家山長大。現在那附近還有湯先祖的後代。

4樓:匿名使用者

湯顯祖生平事略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

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後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曆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

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於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

他雖然並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後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子失身也。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裡,他永遠落第了。

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讚。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顯祖入幕,顯祖都拒絕了。

三十四歲,湯顯祖以極低的名次中了進士,佈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部觀政(見習),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

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尤為其中的閒職。有人詠之於詩曰:

「印床高閣網塵紗,日聽喧蜂兩度衙。」其閒寂可想而知。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後就有徐霖、陳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諸名家。

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作書中蠹魚。雖至夜半,書聲琅琅不絕於口。別人問他:

「老博士何為嗜書?」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

」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於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留都也不太平。這裡正進行著文學思想的激烈鬥爭。早在嘉靖時代,文壇上就盛行著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萬曆期間,以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步其後塵,有加無已。

風氣所及,一時有所謂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之類。其中王世貞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勢力。萬曆十一年(1583),他以應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後在這裡為刑部侍郎、尚書。

地位顯赫。士大夫趨之若鶩。許多人奔走在他門下。

他的片言隻語,便可「翕張賢豪,吹噓才俊」,儼然為文壇盟主。可是,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於勢力的人,他重創新而反對復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優秀的文學遺產而不為復古派所規定的範圍所侷限。他的文學思想和旨趣與王世貞輩大相徑庭。

因此,他雖與王世貞同在南都,且又為王世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屬,卻不願與王氏兄弟相往還。他寫信給朋友說:「無與北地諸君接逐之意,北地諸君亦何足接逐也。

」更有趣的是,湯顯祖為揭露文學復古派的真面貌,還約了友人把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的詩文拿來解剖,劃出他們詩文中模擬、剽竊漢史唐詩的字句,塗塗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論。王世貞知道後,也無可如何,啞然失笑而已。這表明,湯顯祖不僅不以權勢是從,而且當復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不隨波逐流。

這不是說湯顯祖有一種先天性的反抗性格,這實際上是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的思想影響的結果。明代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哲學上,出現了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縛龍蛇的氣概,痛斥口談道德而心存富貴的偽君子,並以「非聖無法」自命。

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湯顯祖早年就做了羅汝芳的學生,自小跟他學道,讀「非聖之書」。後來又與激進的禪宗大師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進的思想家李贄,讀其《焚書》,十分傾慕。

他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紫柏)之雄,聽以李百泉(贄)之傑,尋其吐屬,如獲美劍。」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鬥爭性,也被人稱之為「狂奴」。

這樣,他不僅在品格上不願與**的統治者同流合汙,而且在政治上鋒芒畢露。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饑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聖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

一年後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去鉗剭(wú,殺戮),罷桁(héng)楊(加在腳上或頸上以拘繫囚犯的刑具),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有時下鄉勸農,常年則與青衿子秀切磋文字。

這種古循吏的作風,終於使浙中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牛畜都興旺起來。也許湯顯祖是把這裡當作他的理想王國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監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讓他們上街觀燈,為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無顧忌。這使他的政敵終於抓住了把柄,待考核**的時機一到,他們就出來暗語中傷。

湯顯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趕走他。萬曆二十六年(1598),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別人攻擊,給吏部遞了辭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後來,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為由正式給他一個罷職閒住的處分時,他棄此敝履早過三年。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全文沒找到,但是大概這樣的一個故事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

為什麼湯顯祖的《牡丹亭》被稱為荒誕派

湯顯祖曾說 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 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湯顯祖的 牡丹亭 內容在當時是反傳統禮教的,被成為荒誕派。因為湯顯祖...

江西連姓在哪些地方,連姓的祖籍在哪裡

現在我們的地方各個分部因而叫這種性的肯定各個地方都有 連姓的祖籍在 起源一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起源二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 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