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表肯定的詞文言文中有哪些字或詞表肯定

2021-03-08 02:39:28 字數 8619 閱讀 7772

1樓:慕易牛牛

然,然也,諾,大善,得令,喳,善也。只有這麼多了是在是想不到了!

2樓:泡麵の殤

諾、然、善

然也、大善

其他的想不起來了,想到的就這些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夫」」蓋」

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何……為 相當於「為什麼要……呢?」

見……於 相當於被動句

以……為…… 相當於「把……(當作)……」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物件的唯一性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

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

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

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

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

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

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

)何......為(為什麼......呢

1.不亦……乎

這是古漢語中常用的表示反問的慣用句型,它是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內容。可譯為「不是……嗎」或「不也是……嗎」。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習了又按時去複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天下已經安定,竟然策劃叛逆。被夷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嗎?

2.何以……為(惡用……為、奚以……為)

「何」是疑問代詞,「何以」的意思是「怎麼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可譯為「要(拿、用)……做(幹)什麼呢」,或譯為「怎麼(為什麼)用得著……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攻打它呢?

(2)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劉邦也醒悟了,於是又罵道:「大丈夫安定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麼?」

3.何……為

「何」是疑問代詞,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麼」或「怎麼」;「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放在句尾,可譯作「呢」。如: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這種情勢)怎麼能告辭呢?

(2)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為?(馬中錫《中山狼傳》)

——這牛不過是禽獸而已,又為什麼問(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記》)

——上天讓我滅亡,我為什麼要渡江呢?

4.何……之有

這是表反問的慣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有」是動詞,「何……」是它的賓語。可譯為「有什麼……的」或「有什麼……呢」。

特別注意,「何」並不是賓語,而是賓語中心的定語。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宋國有什麼罪?

(2)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好比把肉投給餓虎,有什麼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漢語中,這是一種常見的慣用型,用來表示反問,這裡的疑問代詞「何」放在句子的開頭,作全句的謂語,為了強調反問的內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語之前。作主語的「……之……」不是單詞,而是片語,其中的「之」是片語中的一個助詞。如:

(1)何得車之多?(《莊子·列禦寇》)

——得到的車(這麼)多是為什麼?

(2)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騰文公上》)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或詞表 肯定

4樓:匿名使用者

"夫」」蓋」

不亦……乎

何……為

見……於

以……為……

如……何

唯……是

與其……寧……

古文中表轉折的詞語有多少個?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可真難啊,弄好了給我加分啊。

我所知道的:

而,最常用

雖,例: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然,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奈,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陰。——《三國演義》用於轉折句,表示原因不,表示轉折,只是

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顧,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only〗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慾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但,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曹丕《與吳質書》

再,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也」〖but;yet〗你只怨人行動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慪的人難受。——《紅樓夢》

6樓:芻邑村人

確實不少:而,然則,卻,但,顧,

文言文中但是用哪個詞語表示

7樓:116貝貝愛

不用詞語表示,只用單字「而」來表示「但是」。

而拼音:ér,注音:ㄦˊ,部首:而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6畫,五筆:dmjj,倉頡:mbll

鄭碼:gl,四角:10227,結構:單一,電碼:5079,區位:2288,統一碼:800c

筆順:一ノ丨フ丨丨

釋義: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表平列,如「多而雜」。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遞進,如「而且」。

錶轉折,如「似是而非」。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

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而下。

4、但是。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

2、而往[ér wǎng]

以後或以上。

3、而當[ér dāng]

而且在。

4、假而[jiǎ ér]

假如。5、偉而[wěi ér]

偉如。偉大壯美貌。

8樓:爐渣裡

解答:最常見的是「而」字。

分析:「而」 是18個常用的文言虛詞之一。它有多種用法及解釋,其中有一種便是作表示轉折關係的「轉折連詞」。可譯為「但是」「卻」等。如下面這個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文言文中表示官職變遷的詞有哪些?

9樓:冰h夢l兒

一、表「授官、做官」的詞語

1.闢:由**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①《晉書·謝安傳》:初闢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棄疾傳》:闢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②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③《南史·虞願傳》:除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3.察: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如《三國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地方**向**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①《宋史·侯可傳》: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②《漢書·平帝紀》:諸有藏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③《譚嗣同》:公以學士徐公致薦,被徵。

5.舉:由地方**向**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如①《左傳·宣三十年》:舉不失德,賞不失勞。②《文選·陳情表》:

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④《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

6.授:授予官職。如①《漢書·翟方進傳》:遣使者持**印,赫發繼,朱輪車,即軍中拜授。②《宋史·辛棄疾傳》: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如①《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②《戰國策》:起樗裡子於國。

9.復:恢復原職務。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10.徵:由朝廷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徵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後漢書·王渙列傳》:歲餘,徵拜侍御史。②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③梁啟超《譚嗣同傳》: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徵。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

13.仕進:進身為官。如《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14.任:擔負、擔任。如《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二、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徙、**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

徙齊王信為楚王。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

文寶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⑦《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如范曄《後漢書·趙諮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7.補:補任空缺官職。

如①《漢書·蕭望之傳》: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丞。②《漢書·蕭望之傳》:

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③《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8.蔭補:靠先人的業績補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書•李德裕傳》:以蔭補校書郎。②《梅聖俞詩集序》: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詞語。

1.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

如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為丞相。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③《史記·淮陰後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④《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

2.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如《宋史·辛棄疾傳》: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祕閣修撰。

4.超遷:越級升遷。

如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5.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官職。

如①《南史·何遠傳》: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②《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啟超《譚嗣同》: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7.陟:提升官職。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升:提升。如梁啟超《譚嗣同》:旋升寧夏道。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如①《漢書·趙充國傳》:拔之為後將軍。②《文選·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傳》: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

四、表「貶官、免官」的詞語。

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並外放。

如①《三國志·諸葛亮傳》: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書·柳宗元傳》:

貶邵州剌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③《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竄:放逐、貶官。如韓愈《進學解》:暫為御使,遂竄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而胡即放寧夏道。

4.謫:降職,封建時代把高階官吏降職並調到邊遠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降職。如《新唐書·裴延齡傳》: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 (張)滂等官。

7.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有時也指平調。如①《晉書卷二十八》:

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②《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何間相。

③《晉書卷二十八》:遷侍中,以出為徵虜將軍。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後漢書·明帝紀》: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受其殃。

9.黜、絀:廢掉官職。如①《國語·晉語一》:(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②《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既絀。③高啟《書博雞者事》:臺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罷免官職。如《史記·呂后本紀》:王陵遂病免歸。

11.奪:削去,罷免。如高啟《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五、表「辭官」的詞語。

1.告老:**年老辭職。如蔡邕《陳太丘碑文》: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2.解官:辭去官職。如《宋史·包拯傳》: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3.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4.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後漢書·李通傳》: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①《後漢書·王龔傳》: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6.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漢書·疏廣傳》: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

7.謝病:託病引退或謝絕賓客。如《戰國策·秦策三》:應候因謝病,請歸相印。

8.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新唐書·白居易傳》:以刑部尚書致仕。

六、表「兼職、**」的詞語。

1.假:臨時的、**的。如①《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②《漢書·蘇武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2.兼:兼任,同時監管。如①《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②《舊五代史·甘荷餘傳》:未幾,移鎮青州,就加兼中書令。

3.領:兼任(較為低階的官職)。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鄶州。②《南史·虞願傳》:遷中書郎,領東觀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韓琦傳》: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權:暫時**官職。如①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韓愈吏部權京兆。②《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6.攝:暫代官職。如《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7.署:暫任、**官職。如《三國志·諸葛亮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8.守:**官職。如《三國志·王修傳》: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9.行:**官職。如①《三國志·武帝紀》:太祖行奮武將軍。②《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七、與「**任職相關」的詞語。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黃庭堅傳》:知舒州。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如《書·堯典》:命汝典樂。《三國志·吳儀傳》:專典機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說新語·政事》: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獄中雜記》:主縛者亦然,不如何欲,縛時既先折筋骨。

4.視事:官吏到職開始工作;在任。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5.下車:新官到任 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後漢書·張衡傳》

6.坐:因犯……罪或錯誤。如《漢書》: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

7.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新唐書·魏微傳》: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

8.秩滿:官吏任期屆滿。前後所居官,未嘗至秩滿,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傳》

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竝如故。《陳書·袁樞傳》

9.行部:巡行部屬(漢制,刺史常於八月巡視部署,考察刑政,稱為行部。)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幷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

文言文中表達這的字古文中表示你的字

一般來說,是 之 此 斯 茲 表示近指,意思是 這 例版如 是鳥也,權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遙遊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張釋之列傳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戰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書諫吳五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 ...

文言文中表示調動官職的詞有哪些

1 改 改任官職.如 宋史 范仲淹傳 范仲淹 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2 調 徙 調動官職 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 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 調為隴西都尉.史記 淮陰侯列傳 徙齊王信為楚王.范曄 後漢書 張衡傳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史記 高祖本紀 徙韓王信太原.隋史 徐文寶...

古文中表示白色的字有哪些古文中有哪些代表顏色的字比如章是白

古文中形容 白 的字,有 白 素 霜 雪 1 形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 白 的字多與光亮 白色有關。本義 白顏色 2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 秋季 金 肺等 例子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說文 虛室生白。莊子 人間世 若白駒之過隙。莊子 知北遊 白晝大都之中。漢書 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