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植被以什麼為主

2021-03-07 23:57:09 字數 5892 閱讀 1942

1樓:元氣小小肉丸

草原。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還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西北地區主要城市有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西北地區深居中國西北部內陸,具有面積廣大、乾旱缺水、荒漠廣佈、風沙較多、生態脆弱、人口稀少、資源豐富、開發難度較大、國際邊境線漫長、利於邊境**等特點。

擴充套件資料

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分別為溫帶大陸性半乾旱、乾旱、高寒氣候)。

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西北地區東部以黃土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平原為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

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

2樓:匿名使用者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和,氣候乾旱,植被以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為主。

1.概況:西北地區,中國七大地理分割槽之一。

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自然區劃上的西北地區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西北地區荒漠廣佈,人口密度小,但國際邊境線漫長,利於邊境**。

2.氣候: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

3.地形: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

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

塔克拉瑪干沙漠。

4.植被: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還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5.畜牧業: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遊牧與定居輪牧。

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

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6.種植業: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

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佈的村鎮、城市、農田。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荒漠植被 極端乾旱的氣候和貧瘠多鹽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傳佈,造成植物種類貧乏,植被結構簡單。西北地區全部高等植物約有3900種,只佔全國種數的14%,其中大部分只分布在山地上,平地僅佔1/5左右,常見的不過數百種而已。 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中亞、西伯利亞、蒙古、**和華北的交匯,為各個植物區系成分的接觸、混合和遷徙創造了有利條件。

因此,本地區植物區系中的地理成分複雜。構成本地植物區系基礎的為本地的亞洲中部成分,還有中亞,古地中海、南哈薩克-準噶爾成分,它們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此外還有北溫帶、溫帶亞洲、喜馬拉雅、北方和極地成分。 西北地區荒漠植被基本上是由旱生的、葉退化的小喬木、灌木和半灌木構成的。

它們以各種不同的生理、生態機制適應幹荒漠嚴酷的生境條件,大部分植物的葉面縮小或退化,而以綠色的嫩枝代行光合作用。葉或嫩枝具有保護組織(角質層、蠟層、茸毛等)和肉質,組織液中的高鹽分以維持高滲透壓,廣佈的根系,在極端乾熱期的休眠或落葉(枝)等,都是為了保護植物水分的收支平衡,適應乾旱的環境而具有的特徵。然而,由於荒漠植物只能勉強維持這種平衡,用於同化作用的水分極為有限,因此荒漠植物的生物物質的生產與積累過程甚為緩慢,產量很低。

相反,荒漠中生長在某些積水低地或有外來水分**的地區,植物生長茂密,往往表現出很高的生物生產量。 西北地區的荒漠性低山,缺乏水分的平原地區,植被都很稀疏,植物種類簡單,植株矮小而且覆蓋度很小。 旱生的灌木與小灌木荒漠是西北地區的地帶性植被。

典型的灌木荒漠分佈在山前洪積扇及由小礫石組成的沖積扇上部,大多由葉退化的灌木組成,種類貧乏,主要有麻黃、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棗等。植株高0.4—1米,蓋度大多在10%以下。

水分條件稍好的地區,灌木高度可達1—1.5米,蓋度可達20%。鹽化荒漠土上是由白刺屬為建群種組成的鹽化灌木荒漠。

沙地是由沙拐棗、沙蓬為建群種的沙生灌木群落。沙拐棗的水平根系長達10米,靠吸收沙層中的凝結水維持生命。阿拉善高平原為由沙冬青、綿刺、檸條等組成的草原化灌木荒漠。

半灌木荒漠主要分佈於礫質戈壁及荒漠性低山,主要由假木賊(anabasis brevifolia)、豬毛菜(salsola spp.)、合頭草、戈壁藜(iljinia regelii)、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紅砂(琵琶柴)組成。這些植物生態相近,生活型相同,群落分佈的鑲嵌現象十分明顯,當地群眾稱之為「鹽柴」。蓋度一般在5—30%,植株高度小於50釐米,可做為冬、春或秋季牧場。

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濱湖、河流沿岸及扇緣地帶,為由鹽穗木(halostachys belangeriana)、鹽爪爪、鹼蓬等組成的多汁鹽柴類半灌木荒漠。 小喬木荒漠由藜科的梭梭、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組成,植株一般高2—4米,最高的可達5—7米。葉完全退化,由當年生綠色嫩枝行光合作用。

白梭梭根系發達,多生長在半固定、固定的沙丘上。其分佈範圍主要在準噶爾盆地,向東不超過東經90°。 在西北荒漠地區,常見的多年生草類有三芒草、針茅、駱駝刺(alhagi pseudoalhogi)等。

雨後有短命植物(沙苔草、早熟禾等)或夏秋一年生植物(豬毛菜、鹽節草、鹽生草等)出現。 西北地區喬木樹種甚為貧乏。除在綠洲灌溉條件下栽培有青楊、小葉楊、鑽天楊、旱柳等幾種楊柳科植物外,天生的樹種主要有沙棗(elaeagnus oxycarpa)、榆樹和胡楊(populus diversifolia)等。

胡楊分佈較廣,在河流兩岸及沖積平原上常形成林叢,樹高7—15米左右。胸徑20—30釐米,主幹通直,為良好的建築材料。胡楊林對當地防風固沙起很大作用。

(二)荒漠土壤 西北地區荒漠土壤的形成過程不同於我國其他地區,其生物過程顯著削弱。西北地區的植被極為稀疏,每年以殘落物形式進入土壤表層的數量有限;同時,在乾熱氣候條件下,土壤有機質迅速礦質化。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大多在0.

5%或0.3%以下,高的也很少超過1%。相反,母質特性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作用,物質的移動和積累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同的成土母質型別及其風化特點。

此外,與成土年齡也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認為,荒漠土壤形成過程常常直接表現為水熱條件對成土母質的作用,而生物因素並不是經常起主導作用,這特別表現在粗骨性母質和細土母質的差別上。 西北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對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①原生礦物分解很弱,多呈不同程度的破碎狀態。粘質形成物很少,風化時所形成的細土物質一般以粗粉沙和細沙佔優勢;②風化殼及在其上發育的土壤剖面厚度不超過1米,甚至小於30釐米;風化和成土作用的產物缺乏足夠水分搬運而就地累積,致使碳酸鹽(主要是石灰)、石膏和易溶性鹽類在風化殼和土壤層大量存在,甚至形成很厚的結殼和硬碟。 荒漠土壤通常具有以下特殊的土層:

1)孔狀結皮和結皮以下的片狀層;2)粘化和鐵質化的紅棕色緊實層;3)石膏層。孔狀結皮和結皮以下片狀層的形成,只有在荒漠地區的高平地條件下才能出現,它與荒漠土壤的碳酸鹽性,弱腐殖化程度以及土壤表層的特殊水熱狀況有關。這種結皮的形成是在表層短暫的溼潤以後,隨即迅速變幹,並析出co2,同時由於表層的高溫促使na、ca的重碳酸鹽轉為碳酸鹽,從而膠結形成了孔壁。

西北荒漠區的土壤型別複雜而多樣,屬於地帶性土類的有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別代表溫帶和暖溫帶的荒漠土壤形成物。灰漠土是溫帶荒漠邊緣的過渡性土類,反映荒漠土壤略較溼潤的形成特點。

此外,還有草甸土、鹽土、風沙土、龜裂土等非地帶性土壤。 灰漠土主要分佈在準噶爾盆地的南部和烏倫古河南岸第三紀剝蝕高原,河西走廊中段和阿拉善高原的東部,母質多為黃土狀物質,植被以琵琶柴、瑣瑣、假木賊、珍珠和蒿屬等為主組成的荒漠植被型別,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灰漠土剖面分化較明顯,地表有多角形裂紋。

表層為灰棕色大孔狀結皮和片狀,鱗片狀結構層,其下為微帶紅棕色或淺褐棕色的緊實層,常具有鹼化特徵;一般在40—60釐米以下積累較多易溶性鹽分和石膏。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1%,c/n比值在6—12之間,易溶性鹽分多在0.5%以上,甚至高達2.

0%。 灰棕漠土在西北荒漠區佔有很大的面積,廣泛分佈於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西段、準噶爾盆地的西部和東部礫質戈壁,這類土壤是溫帶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和粗骨性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剖面結構與灰漠土近似,只是母質較粗,片狀、鱗片狀結構層不很發育、石膏和易溶性鹽聚積層出現部位較高。在土壤理化性質方面表現為腐殖質積累過程很弱,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多不超過0.

5%,c/n比值很窄(4—6),碳酸鹽最大含量在表層或亞表層,向下急劇減少,鐵的氧化物在表層或亞表層有所增高,證明具較明顯的鐵質化。 棕漠土是在暖溫帶半灌木和灌木荒漠下發育的土壤,主要分佈在塔里木盆地、東疆山間盆地和剝蝕殘丘以及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母質多為礫質、植被蓋度很低。

土壤的剖面厚度一般不超過50釐米,但層次分化比較明顯。表層為弱度發育的孔狀結皮,在結皮之下為紅棕色或玫瑰紅色的鐵質染色層,下為呈各種形態而含量不等的石膏聚積層。有機質含量在0.

1—0.3%之間,c/n比為3—6,石膏含量較高,在聚積層中最高含量可達25—30%;剖面下部具有殘餘鹽化特徵,含鹽量最低也在0.5左右。

在有鹽盤存在的情況下,含鹽量高達30—40%,甚至50%以上,這些特點的形成與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和成土年齡比較古老有關。 龜裂土和風沙土在西北荒漠區分佈很廣,它們的生成與母質的性質有直接的關聯。前者發育於粘質母質,後者發育於砂質母質,其共同特點是剖面分異微弱,明顯表現出母質的性狀,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石膏和易溶性分累積較少。

草甸土、沼澤土在荒漠區的沖積平原分佈較廣。這些土壤的形成受地下水浸潤的影響,土壤水分含量較高,富含碳酸鈣,具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 鹽土廣泛分佈於平原地下徑流排洩作用弱的地段。

典型鹽土剖面一般沒有生草層,地表都有鹽結皮或堅硬的鹽結殼,其下為較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再下為鹽斑層,常有潛育化特徵。塔里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有些鹽土在剖面30—50釐米上下還出現鹽盤層。鹽土的鹽分積累普遍都具表聚性的特點,剖面上部(0—30釐米)含鹽量多在2.

0%以上,最高可達50—60%,向下鹽分逐漸減少,但至底層鹽分含量大多仍在0.5%左右。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

長期的農業利用對土壤形成也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長期灌溉的條件下,可形成特殊的「農業灌溉層」,其厚度可達1米。與灌溉淤積層相適應,古老灌溉土壤具有如下的特點:

1)腐殖質的積累表現為沿剖面均勻分佈,表層的有機質含量約在0.7—1%左右,灌溉淤積層的下部通常也可達0.5—0.

7%;2)碳酸鈣的含量相當高,多在10—20%之間,但沒有石膏積累的現象(石膏含量少於0.1—o.2%);3)剖面中所表現的脫鹽過程非常明顯;4)土層構造相當均一,機械組成也很一致。

所有這些特點都使得在灌溉淤積層的範圍內沒有明顯的剖面分化現象,這是和土層的逐漸加厚相聯絡的。 (三)山地植被土壤的垂直分佈 西北地區的高大山系,如天山、阿爾泰山等,山坡上分佈著一系列隨高度變化而有規律地分佈的土壤-植被帶。它們使乾旱荒漠地區內出現了茂盛的森林灌叢、綠色的草原、草甸和絢麗多采的高山植被,極大地豐富了西北地區植被-土壤的多樣性和植物組成的複雜性。

山地土壤-植被的垂直帶主要包括山地荒漠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天山以雲杉為主、阿爾泰山以落葉松為主)或山地森林草原帶,亞高山灌叢草原帶,高山草甸與墊狀植被帶。由於山地處於不同的水平地帶以及山文特徵的差異,各個山地的景觀垂直結構不完全相同。它們的一般規律為:

1)各山地植被垂直帶結構的基帶與水平植被地帶的植被屬同一型別,如荒漠草原地帶山地的基帶為荒漠草原,荒漠地帶山地的基帶始於荒漠。 2)依水平地帶由北向南,各山地植被垂直帶的海拔高度界限相應升高;中生性的植被垂直帶(如森林-草甸垂直帶)逐漸收縮,發生草原化,以致完全消失;旱生的山地荒漠和草原垂直帶卻逐漸向上擴充套件,最後佔據了整個帶譜。 3)在新疆範圍內,垂直帶結構變化複雜,由阿爾泰山的4個垂直帶到北天山的6—7個帶。

再向南,因氣候過分乾旱而簡化,由南天山的5個帶,至東崑崙山、阿爾金山成為3個帶。 4)新疆境內隨著大陸性由西向東增強,垂直帶結構中的各帶界限也相應升高,中生性植被帶變窄,旱生植被帶擴充套件,帶數遞減。

西北交通以什麼為主,中國西北地區的交通

西安交通大學有8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還有8個二級重點學科。這些重點學科自然都是非常好的專業。1 管理科學與工程。排名全國第一,有全國的第一個管理學院士汪應洛教授 全國第一個管理學博士席酉民教授等。2 電氣工程。排名全國前二,有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3 機械工程。擁有好幾名院士,擁有機械製造系統國家...

西北地區主要地形型別是A以草原 荒漠為主B以高原 盆地為主C以山脈 平原為主

西北地區的主要地形區由青藏高原北部 內蒙古高原西部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和眾多分界山脈組成,所以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 盆地為主 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 b 西北地區主要地形型別是 a 大草原 大荒漠b 大高原 大盆地c 大山脈 大平原d 丘陵 山 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 盆地為主,地形區包括黃土高原西...

西北地區養什麼花易活,蘭州或者西北地區,有什麼代表性的花草,適合室內養,不要太大。

一般西北地區倒掛金鐘 鬱金香 金銀花 紫藤花 月季花 石竹花 一串紅 雞冠花 鳳仙花 萬壽菊 波斯菊 大麗花 朱頂紅 四季海棠等,都可以養,很適合西北的氣候。請推薦幾種適合北方生長的易活好養的花 家在北方的朋友,適合養這幾種花草 1 觀葉植物 龜背竹 春羽 一葉蘭 吊蘭 文竹 白蝴蝶 合果芋 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