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患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2021-03-07 23:14:14 字數 3225 閱讀 5192

1樓:116貝貝愛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患」是毛病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他人的老師。

出處: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

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

子來幾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

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

曰:克有罪。

白話釋義:

孟子說:一個人出言很輕率,這是因為他不必負說話的責任。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他人的老師。樂正子跟隨王子敖來到齊國。樂正子去見孟子。

孟子說:你是來見我的嗎?樂正子說:

先生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孟子說:你來了有幾天了?

樂正子說:昨天到的。孟子說:

既是昨天,那麼我說這樣的話,不應該嗎?樂正子說:因為之前住處沒有安定下來。

孟子說:你聽說過,住所安定了然後才去拜見長者的嗎?樂正子說:

我錯了。

寫作背景: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

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揹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 。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 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象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 。

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孟子的**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學說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文章賞析:

孟子對於「仁義」為個人修養之根本始終是深信不疑的,在這個大前提之下,他又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修養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樣一種自我反省的方法。

個人修養的方法還有很多,孟子又提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這裡說的是很簡單的道理,認為施行仁義其實很容易,只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就可以了,人人都在小事上遵循仁義的原則,天下也就太平了。

除卻那些視仁義為絲毫無用的人之外,另有一類人,是很重視仁義的,但卻將之看得神聖高遠,如同天上的月亮,必定要歷經千難萬險才能夠得著,甚至永遠處於追求的過程之中,若是說月亮就在自家水缸裡,那是萬萬不會相信的。

孟子所說的頭兩句話就指出了這類人的通病,然後繼之以正確的處事之方,即以「親親長長」為例,使一個簡單的道理自然呈現出來,不啻於達到了醍醐灌頂的功效。

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2樓:正康三年

意思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而不知自己的缺點,暗含對人類沒有自知之明!教育人要謙虛,要自行!

原文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段目二十三。

註釋:好(hào):特別喜歡,高興做某事。為(wéi):做,當。

譯文:孟子說:「人的忌諱,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兩種說解

說解一:

學聖賢之道,學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絕對正確的,自己是最博學的。這時候就喜歡到處炫耀,到處去教訓別人,自己則以老師自居。

孟子的本意並不是說「為人師」不好,而其中關鍵在一個「好」字。「好」字型現的是自我炫耀,自滿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進。這種「好為人師」為的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單單為的是貪圖訓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虛榮而已。

學無止境,任何一個人永遠無法達到無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切忌:不要動輒就以老師或專家的身份去教訓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威嚴。

說解二:

癥結在於「好」為人師。而到底有沒有「病」卻在於是否「能」為人師。所以,「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

」真正胸有雄兵百萬的人並不急於露才揚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為了不起,動輒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其結果是誤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僅如此,好為人師的人還往往自滿自足,不思深造精進,結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於「好」為人師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實學的為人師表者並不在此列。這是我們應當加以區分的。不然的話,誰還敢去加入教師的隊伍,去做那「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

3樓:喲啦卡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患」是毛病的意思。整句意思是人的毛病在於總喜歡給別人當老師。指隨意教訓別人,是狂妄的表現。出處為《孟子•離婁上》。

【孟子】中國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纏中說禪中的「患」與「不患」是什麼意思?看了網上的一些回答,總覺得沒有回答正確

第一個答bai主說反了du 不患 是確zhi 定性的事實,即 dao 走勢一定會版發生轉折 是 不患 的,但權是走勢當下如何去轉折?這是 患 的,因為怎麼轉折永遠是個不確定的兩難的問題,所以有相對於 不患 的 患 這就是 不患 和 患 的位次之分。任何人說他可以絕對的指出這個轉折在何時何地什麼點位發...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的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想不給,就怕秦朝軍隊來攻打。之在此為助詞,無實義,可不譯。這句話源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小學時候學過的和氏璧啊。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什麼意思

身在安了的時候,想著危險的時候,想了就會有準備,有準備了就會有應對的方法。就沒有後患。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名言出自 東周 春秋 左丘明 左傳 襄公十一年 這幾句常省作 居安思危,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