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有史官嗎古代的史官是怎麼蒐集資料記錄歷史的?

2021-03-07 12:58:37 字數 6015 閱讀 6981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但從唐朝開始就形同虛設了,從唐朝 唐太宗 開始就不停地改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有,他們都給歷代皇帝紀傳,記載皇帝的史詩

3樓:彭颯仲孫才捷

是的。比如說寫《史記》的司馬遷

國曆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史官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定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果是"墳土未乾,妍媸永滅"。

因此他說:"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其實,對於"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裡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定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並不考慮什麼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只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史記·孟嘗君傳》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

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趙國時,只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百人的罪行吧。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有功績,沒幹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幹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幹歸幹,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

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

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

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裡。

4樓:縱貞蘇英媛

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專門記載當朝歷史的專門機構,也難免有些內容是子虛烏有的,出於避忌當朝的風俗與皇帝,有些事是不宜真實寫出來的,所以有史事記載中的文字還有弦外之音,當今我們稱為暗筆,需要我們後來的讀者去細心領悟

古代的史官是怎麼蒐集資料記錄歷史的?

5樓:五二一可新

根據記錄和從其他地方收集回來的資料

顧名思義一種是緊跟著皇帝或者是其他人身邊一直追隨的記錄,另一種就是通過收集各種資料來進行記錄。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祕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這個保密期可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祕密就會被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祕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

那些時光,每經歷過一段,時間都會把記錄的事情編輯成冊,儲存下來。

每當歷史上出現一個朝代改革換新的時候,下一個朝代就會保留下來上一個朝代所擁有的資料。而下一個朝代的史官們就會根據這些史料進行校對和篩選,之後再從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來資源慢慢的將其彙總成為史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

當然也不能說,史料上所有的記載都是客觀的。比如說下一個朝代的帝王認為上一個朝代,帝王留下的地方有待改正或者校檢,他們就會在史書上進行更改。這裡面的更改也有可能包括從民間故事傳說中搜集來的資料。

有一些比較種植中性的時光,即使遇到皇帝做的不對的事情,也會嚴格的進行記載。只不過那些史書資料,一般情況下都會經過皇帝過目之後才會被同意製成史書,所以即使那些政治的史官將真實的事情記錄下來之後,也不能保證可以被世人所看到。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6樓:一生一闕歌

史官,就是每個朝代設定用來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但是各個朝代對於史官的稱呼與分類也是不相同的對於史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生活起居與政務得失;另一類是使館史官,這一類待在固定地方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這種編撰的書皇帝是隨時可以**的,但是前面那類史官記錄的內容皇帝不能進行閱讀。

對於歷史我們不可能回去自己觸控,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都是由古代每個朝代的史官所編輯的,至於真真假假我們也不好去辨別。那麼史官是怎樣收集資料來記錄歷史的,這很是讓人好奇。其實在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用世襲的制度,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馬遷,他就是世襲他父親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寫下《史記》。

史官的權利不被皇帝掌握,他們查詢大量資料進行編輯史冊,他們的義務就是對歷史負責。

史官這一職位也不是一直安穩的,歷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記錄事實剛正不阿而被殺害。比如說歷史上最有名的「崔柕弒其君」的故事,這就是講述以為史官不畏強權記錄事實,不斷被殺害也不改變記錄事實的事。史官這一職位並沒有長久的世襲下去,這與一位皇帝有關那就是李世民。

在他登基為帝后,一直對玄武門事件耿耿於懷,於是開始了對史官的**,最終導致之一制度破壞。

7樓:龍丘雪

一般帝王都有史官在側記錄起居,就是所謂的起居注。而朝代史都是後一朝替前朝修訂,因此都是有專門的史館,史官負責收集和編纂前朝的史料,最後修訂成正史。

8樓:匿名使用者

每一個朝代都設有「起居注官」,就是記錄當朝皇帝每天所做的所有事情的**。後面的人就可以根據前人的記載根據這些資料來進一步處理。

9樓:小小智慧

中國曆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10樓:晗兮汐

是人都有情感,我們不可能像冷冰冰的機器一樣完全摒棄情感去記錄歷史,所以我想像司馬遷那樣幾乎可以做到不悖離歷史的史官肯定不多,但是歷史上的史官都知道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記古難記今,因為他們作為後朝人可以論證的去看待上一朝的是是非非,記錄的時候也比較客觀,可是對當朝的對錯作為當局者的他們也許真的不能做到很客觀……也許也會有迫於統治者的壓力,出現留下錯誤的資訊,這也難免,畢竟作為皇帝,有至高無上的生殺大權麼!

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史官都還是站在真實這一方的,因為他們被賦予了歷史的使命,這是他們存在的最基本的原則和理由。

11樓:夢醒淺淺

每個朝代都有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的和記錄皇帝言行與政務得失的史官。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12樓:嫣然

以前有專門的史官來專門記錄皇帝的一天的衣食住行的,所有有的皇帝是比較害怕這些史官記錄一些不好的事情給自己留下罵名的。

13樓:sunnya莫

有專門的一個部門書寫儲存這些歷史的,比如史官記錄下來,有專人放好,如果有用到,就派人把需要的東西找出來。

14樓:匿名使用者

朝代史都是後一朝替前朝修訂,因此都是有專門的史館,史官負責收集和編纂前朝的史料,最後修訂成正史。

15樓:懶小膽

每個朝廷均設有專門的史官,其資料蒐集可分成地方採集、日常記錄兩種,前者通常由使館史官編纂,而後者通常記錄的是皇帝的生活、政務情況。

16樓:葫蘆娃兒啦啦

朝廷設定的有專門的一個部分,用來記錄國家大小事,和皇帝的衣食住行,並且還會做出一些評價。

請問各朝代的歷史都是怎麼記錄的?

17樓:手機使用者

中國歷史上的歷史記錄者稱為「史官」,主要從事史料的收集與彙編、史著編撰與儲存。包括:(1)記事;(2)典藏**檔案;(3)收藏、管理文獻圖書;(4)編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史官。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炎黃堯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三代處於甲骨文、金文時代,史事記載有限,後人對其歷史的追溯也相當簡略。

商周時代,甲骨文有"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這時史事記載豐富起來,這才有了較為詳實的史書。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定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有功績,沒幹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幹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幹歸幹,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

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

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

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裡。對於實事求是、不為尊者諱的史官,古人稱為「良史官」。

古代的史官主要是服務誰的

古時史官的服務物件主要針對是統治階層,歷來的統治階層記錄歷史,希望從一個朝代的鼎盛到滅亡得到啟示,所謂以史為鑑,自己先在的統治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希望自己的統治長久。史官的職責是什麼 史官的主要職責是記錄和編撰歷史。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

古代的史官就沒有修改歷史嗎,古代沒有攝像頭記錄人的一言一行,史官是通過什麼方式記錄歷史的?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瞭解到古代歷史,以及古代發生的大小事,就是因為古代中,有那麼一個職務 史官。每個朝代對於史官的稱呼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基本分為兩種 記錄者和編篡者。在史官剛剛出現時,是不分種類的,在後來時間的發展中,基本分為兩種 一個是起居注史官,另一個是史館史官。從稱謂中我們不難看出,前者是...

黃帝時期的左史官,左史官是什麼樣的職位,是做什麼的

你好,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黃帝時期的左史官,左史官是什麼樣的職位,是做什麼的?史官也有級別,左史官和右史官共同為朝廷記錄史籍,但是右史官掌管祭祀 皇室成員的生死 國家大事等的記載,左史官只負責農事 民眾 天象等的記錄,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