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母親奉獻的事例

2021-03-07 11:10:33 字數 4606 閱讀 7552

1樓:匿名使用者

孟母教子

一個傑出人物的結局小異大同:事業成功,名垂青史。但傑出人物的成功之路卻各部相同。孟母三遷,是流傳中國數千年,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記載了一個母親為教子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孟子,名軻,山東鄒縣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化教育主要還是貴族特權,民間教育還不普及,人們對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的人識並不高。作為家庭婦女,孟子的母親仉氏可以算得上最早理解教育作用,智慧超前的女性。

她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兒子孟軻培養成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童年時代的孟軻和普通人家孩子沒有多少區別,調皮,貪玩,不愛讀書,經常逃學。一次逃學回家,母親正在織布,他母親將梭線扯斷,教育兒子說,學習和織布一樣,如果半途而廢,就會一事無成。孟母知道學習環境對孩子學習相當重要,為了給兒子改善學習環境,她不顧家庭困難,多次搬家,母親的良苦用心,感動了兒子,孟子後來發憤讀書,鑽研百家學說,成為中國儒家文化僅次於孔子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為「亞聖」。

他所著《孟子》一書,在封建社會被列為知識分子的必讀教材。

沒有孟母,就沒有孟子。孟母對兒子教育所付出的愛,獲得了後世高度評價。孟母成為善於教子的典範,人們常把關心子女教育,並使兒女成才的母親敬稱為「當今孟母」。

雋母問政

中國政治向來反對婦女干政,但母親關心當官的子女,教他們做好官,這樣的「干政」卻受到讚美。西漢雋不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位慈母,她用母親的特殊影響力,經常提醒兒子要公正執法,當個好官,因而挽救了無數無辜生命。雋不疑是河北滄縣人,從小在母親影響下熟讀經書,因「文學」出眾被推薦到朝廷,漢武帝末年他被派到青州作刺史,主要監督地方**,諸候。

漢武帝死,九歲的昭帝繼位,漢武帝兒子燕王劉旦聯絡山東劉姓宗族劉澤等,造謠說昭帝不是武帝的兒子,要舉兵造反奪權,雋不疑得到密報,迅速將劉澤逮捕,粉碎了叛亂陰謀。因有功,雋不疑被提拔為京兆尹,即首都得最高行政長官。

漢武帝愛用酷吏,新皇年少,權臣要鞏固權力,也喜歡酷吏。酷吏的最大特點就是聽皇帝和領導的話,嚴格執法,喜歡殺人。京兆尹掌握著轄區內人民生殺大權,權力很大。

雋母見兒子官高位重,十分關注兒子使用權力情況。每次雋不疑到各縣檢查工作,瞭解案情,回來後雋母都要問:「你這次平反了幾個案子?

救活了幾個人?」如果雋不疑回答說「多有所平反」,雋母就特別高興,「言笑異於他時」;如果說沒有糾正任何案件,「母怒,不為食」,用拒絕吃飯來表示不滿。為了讓母親高興,雋不疑當官執法十分公正嚴謹,生怕出錯,史稱「不疑為吏,嚴而不酷」,「吏民敬其威信」。

公元前82年,一個**冒充前太子劉據窗進朝廷,百官不知所措,雋不疑引經據典,冷靜沉著,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受到「明於大義」的好評,「不疑名聲重於朝廷,在位者皆以為不及也」。雋不疑能成為西漢一代良臣,雋母共不可沒。

賢哉!雋母。如果我們今天的領導幹部的母親能像雋母一樣時刻關注要求兒女作個好**,及時提醒他們用好權力,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出那麼多**壞官,人民也會從中得到實惠。

嚴母斥子

俗語說,兒大不由娘。一個人是好是壞最關鍵還是自己。但能在兒子春風得意時及時發現其錯誤,示以大意,嚴加批評規勸,在無法改變糾正其錯誤時能拋棄親情,堅守正義,這樣的母親也很偉大,值得敬佩。

西漢嚴延年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有大智大勇的母親。

嚴延年是江蘇下邳人。母親將他撫養**送出做官,自己仍在家撫養其他兒女。嚴延年開始做官很不錯,有能力,不畏強權,嚴於執法。

河北涿州號稱難治,朝廷派他去做太守,他嚴懲豪強,保一方平安,頗有政績。後被調到更重要的地方河南任太守。隨者官級的上升,任官時間加長,他開始對朝廷不滿,認為國家對他不公,便濫用權力,為政「酷烈」,喜怒無常,大家認為按法律應判死罪的,他就玩弄權術要讓他活,大家認為不該判死罪的,他千方百計找理由將其處死,搞的大家不知他執法的標準是什麼,「戰慄不敢犯禁」,他從中感受權力的快樂。

他特別喜歡集中殺人,漢法規定只有冬月才能處決死刑犯,每到冬天,他就把河南各縣的囚犯集中道洛陽一起殺,常「流血數裡」,河南百姓稱他為「屠伯」。

兒行千里,母心相連。嚴母很想念在外做**的兒子。一年冬天,她想到河南與兒子一起過「臘節」,剛進洛陽,嚴母就發現路上囚車不斷,十分吃驚,問清情況後,嚴母很生氣,立即決定在路邊客棧住下,不進兒子家門。

嚴延年親自到客棧接,嚴母堅決不見,嚴延年跪在門外,嚴母不得已才見,一見就怒斥兒子:「你有幸當上太守,治理河南千里之地,你不用仁愛去教育感化百姓,讓人民安居樂業,卻一味濫用刑罰,來樹立自己的威風,你這是當父母官該乾的嗎?」嚴延年表示「服罪」,親自駕車將母接到家。

嚴母也許看到兒子已無法改變,既痛心又無奈,一過完節不顧兒子苦留,堅決要回老家,在告別兒子之際,嚴母說了一番讓人心痛之言:「天道神明,當官且不可對百姓太殘酷。濫用權力,濫殺無辜是要遭報應的。

我沒想到在我年邁之時會看到年輕力壯的兒子因濫用權被朝廷殺頭。我回老家了,為你準備一塊墓地吧!」回家後,嚴母將對兒子的看法,給兒子說的話給嚴延年的兄弟,族人重複了一遍。

過了一年多,嚴母的話果然得到應驗。嚴延年被人舉報,經調查,他有「語言怨望,誹謗政治」等數項違法,公元前58年,即漢宣帝神爵四年,朝廷以「不道」罪將其「棄市」處死,「東海莫不賢知其母」。

歐母樂貧

北宋歐陽修是著名文學家,詩人,也是以剛正聞明的政治家。他的人生與其母鄭德儀影響有很大關係。

歐陽修出身於官宦人家,父親歐觀是進士出身,做過幾任地方官。歐陽修四歲時父親病故,主要靠母親將他養大**。歐母和傳統女性一樣希望兒子做官,做官能做個好官。

她經常用歐陽修的父親的表現教育兒子。她說,你父為官很廉潔,「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奉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死時「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沒有自己買房買地。他還很忠孝,對國家忠誠,對父母孝順。

他做官特別仁愛,公正。「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

『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封建制度下的**辦案,多以嚴酷為事,草菅人命,而歐父辦案是慎之又慎,唯恐枉殺無辜。她說,你父親要我把他的話告訴你,你父為官廉潔仁厚,我堅信歐家會有好報,會有好後代,你一定要努力。

歐陽修不負母望,二十多歲就考中進士,聲譽滿天下。當洛陽留守推官,不久有到**任「館閣校勘」,前途光明。生活條件改善了,歐母仍恭儉持家,說,「吾兒不能苟合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

范仲淹是當是公認的敢言之人,上書朝廷,直陳政治過失,得罪宰相呂夷簡,受到報復,歐陽修不顧官位低,不是言官,公開為范仲淹辯護,痛斥言官高若訥,也被貶到夷陵,也就是今天的夷昌做縣令。歐陽修看到母親受自己連累,到此荒蠻之地,心理由點難受,歐母毫不在意:「你們歐家本來就很貧窮微賤,我早已習慣了。

你能受得了,我也受得了。」幾年後才重回朝廷。

歐陽修一生文章寫的好,為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總理級幹部,而切很有政聲。一是忠誠正直。史稱「修天資剛健見義勇為,放逐至於再三,志氣自若」。

他的妻弟薛良孺因推薦**不當受責罰,想找他幫忙,歐陽修和皇帝關係很好,本以為會出面給他說話,可歐陽修上書皇帝說,不要因為是我親戚,看我面子赦免他,「乞特不原」,良孺因此「怨修切齒」。宋英宗說他,「性直,不避眾怨」。二是愛民。

他多次建言皇帝要關心民生,不要大興土木。每次被貶到地方做官,他都積極為百姓做好事,「治郡簡而不擾,所至民便之」。三是善於發現人才,推薦人才,「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蘇軾,王安石等一大批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都得力於他的引薦。他六十六歲去世,王安石稱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

歐母與歐陽修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七十二歲去世。他勤儉持家,樂貧處世,為北宋培養了一個廉潔正直的好**,為中國造就了了一位德藝雙全的文豪。

後母風範

後母難當,古今如此。東漢李穆姜用自己至誠無私的母愛,書寫了一曲後母佳話。

李穆姜是漢中大族李氏家閨秀,從小知書達理。陳文矩任安眾縣令,前妻生了四個兒子病故,穆姜嫁陳為妻,也生了兩個兒子。後來陳文矩病死於官任上,一家六個子女的撫養都落在她身上,擔子之重可想而知,善良,賢淑的她發誓不再嫁,要把他們都撫養**。

她特別關照非所生的四個兒子,做衣,用錢都比自己所生「倍之」,就是高出一倍。

但是,陳文矩前妻所生四子對繼母十分冷淡,抱團與後母作對,到處散佈後母壞話,敗壞後母聲譽。公道自有人心,鄰居們對四兄弟行為實在看不下去,對李穆姜遭遇十分同情,就勸她說:「你對他們仁至義盡,他們對你一點孝心都沒有,為何不和他們脫離母子關係,分開過日子,躲他們遠點?

」穆姜說,「我不可能跟他們斷絕母子關係,我要用仁愛來教育他們,總有一天他們會變好的」。一如既往,關心關照四兄弟。

一次四兄弟中的老大陳興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穆姜日日夜夜在身邊伺侯,親自調藥煮飯,恩如骨肉,最後將陳興從死亡線上救了過來。看到後母多日來對自己的操勞,聯想後母多年來為弟兄們的無數關愛,就是親生母親又能怎樣,十分痛悔過去對後母的傷害。陳興把三兄弟叫到一起,說:

『繼母對我們的愛是出於天性,我們四兄弟這些年來不懂母親的撫養之恩,真是連禽獸都不如啊!現在我們與母親關係很好,但我們過去做的事太對不起她,我們要為母親挽回聲譽「。於是四兄弟一起來到南鄭縣監獄,主動投案,想縣令講述了後母的大恩大德,交待了他們對母親所做的不忠不孝之事,「乞就刑辟」,也就是要求縣令懲罰他們的罪過。

縣令很感動,立即將此事報告太守,太守派人調查後下令對李穆姜進行表彰,免除其家賦稅以予獎勵。考慮到四兄弟能主動悔過,決定不追究其不孝之罪,「許以修改」,即自我改正錯誤。在穆姜的教育下,陳家六兄弟都成為「良士」,家庭和睦,受到好評。

漢朝有厚葬之風。李穆姜活到八十多歲,臨終前把六子叫在一起說:「臨亡遺令,聖賢法也。

」你們一定要記住我的話,不要跟隨時尚,在我死後浪費錢財搞厚葬,必須「薄葬」,不要」增吾之累「。兒子們遵從母教,含悲薄葬。再一次顯示了一位偉大母親的胸懷情操。

李穆姜的事蹟在當地廣為傳頌,數百年後,范曄著《後漢書》將其收入《烈女傳》中,給了這位母親高度評價。

母親,一個偉大的稱呼;母愛,一種永遠無私奉獻刻骨銘心的難忘之情。

古代敢於進諫的事例,古代敢於進諫的事例20字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不少敢於進諫的人,比如大家眾所周知的魏徵就是其中之一.魏徵曾經輔佐唐高宗與唐太宗兩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諫,不怕犧牲,以至與唐太宗好幾次龍顏大怒,幸虧有長孫皇后為他說情,使他免遭懲罰.但是,唐太宗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聽取他的話,使得在唐太宗治國時出現 貞觀之制 的繁榮景象.這也是作...

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1 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 妾因為害怕自己 客因為有求於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矇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 大臣 百姓的矇蔽,比自己更嚴重,於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勝別國。2 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

古今中外無私奉獻的名人事例古今中外無私奉獻的名人事例

1 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藥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 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 這獎金不論國籍 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