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嘆先生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2021-03-07 05:06:11 字數 4715 閱讀 3844

1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的教學是中國古典**單元,四大名著除了《西遊記》都有節選。課餘,同事們就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俗話討論,觀點是不一而足。各種版本均有贊同者。

如「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之類。還有人開玩笑,說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紅樓」,意思是,老年人讀紅樓,裡面漂亮的女孩子太多,不免心生遐想又消化不了,所以還是不要讀的好。「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原本是金聖嘆先生的說法。

「少不讀水滸」還是比較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年青人不適合讀《水滸》一類的著作,因為書中的暴力場面過多,無論正面人物還是負面人物,殺人手段都極其殘忍,讀過此類著作後,容易產生暴力傾向,不利於年青人的成長。年老之人也不適合讀《三國》一類的著作,因為書中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的故事情節過多,老年人讀此類著作,如若活學活用,將變得更加老奸巨猾,難免破壞世風、道德淪喪。這個說法我個人應該是正解的。

後人說「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大概也是出自同樣的推理吧。老年人本來就已經很恬淡豁達了,讀了胡適,恐怕會太過清淡太看得開而覺得人生了無意趣了。也有人以為: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讀三國易於激發人的雄心壯志,更關鍵的是裡面的很多計策拿來就可以用。換言之,三國可稱之為勵志**。寫勵志書籍的老年人不在少數,但讀勵志書籍的老年人就比較少見了。

試想,一個老眼昏花的老頭子戴著一副老花鏡,在哄得孫子(或孫女)睡著之後,舒服地躺在椅子上讀三國,讀到妙處,極有可能會拍著躺椅的扶手感嘆:「多好的書啊,年輕時候怎麼沒讀過,不然我這一生何以如此碌碌?」還沒怎麼感嘆呢,一旁的孫子(或孫女)突然哇哇大哭,老頭子趕緊扔下書去哄小孩。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以說,讀三國,要趁早。還有其他反對的說法。依孔子而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欲,耳不逾規矩」,那麼,年紀大了就是隨心所欲,都會不逾規矩,看看三國有什麼要緊的?

難道老頭子看了三國,就會像錢鍾書在《圍城》裡形容老頭子談戀愛如老房子著火一樣燒起來沒救?還是老頭子看了三國,就會個個變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說要變曹操早變了,何至於到老了看了三國後再變?

「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看似振振有辭,其實卻不耐推敲:首先,說老頭子本來就壞,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擴大化嫌疑——老頭子中固然有康生、**等壞蛋,不還有孔夫子、海青天這樣的好人麼?其次,年輕人看了三國,使起壞來,不更可怕麼?

他們比起老頭子來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機會。

於是,又有人說,之所以「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勾心鬥角,對於一個閱歷畢生的老者來說,會增添過多的利益計較,而減少其作為遲暮之年應有的豁達恬淡。

雜文家高旅另有說法,他認為「老不讀三國」是:「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這種說法比較折中平和。

還有個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講得更有意思:「老不讀三國」,是因為古時候老的概念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老一般認為60歲以上,西方發達國家65歲以上才算初老,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算老呢?因為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所謂「老不讀三國」,是指30歲以上成年人、有政治頭腦的人,不讓讀三國。

為什麼?怕你推翻他統治。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

我以為:書在任何年齡都是可以閱讀的,所謂開卷有益是也。我們究竟能夠從書中得到什麼樣的教益與收穫,當然與年齡閱歷有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和個性心理有關。

所以,有的人看魯智深,學到了他的俠肝義膽;有的人仰慕的是他三拳的威力;有的人卻覺得,他天天打打殺殺的似乎很好玩很刺激,自己也禁不住手癢癢。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要以為他是什麼,他就會是什麼;你想要什麼,他就會給你什麼。橫看成嶺側成峰,書真是奇妙啊!朋友們怎麼看呢?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轉《水滸傳》裡的各路英雄豪傑大多是以一幅俠肝義膽的面目出現,雖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爽總是讓人覺得痛快大氣,可惜仔細一看卻發現,倒在好漢們刀下們的**汙吏和惡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漢們濫殺無辜的場面也不乏見。例如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一節雖然一怒之下殺掉幾個謀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帶也殺了好幾個無辜百姓和貧苦良民。並且在殺完人以後在牆上用蘸鮮血寫幾個血淋淋的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

也許當豪傑不殺兩個人顯得有些沒有底氣,但是殺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紅皁白之地步,的確讓人覺得有不寒而慄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好漢」,你敢瀟灑地和他高談闊論一番「該出手時就出手」麼?「少不讀水滸」是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其中重要的涵義便在於冷靜地意識到水滸中的各路豪傑固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讓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徑畢竟不為社會所容。小孩子如果從小看水滸入迷,舞刀弄槍倒也罷了,如果發展到有那麼一天發展到拿某人腦袋來祭刀,豈不危哉!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們,正因為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欠帳太多,無法在太平社會裡立足,於是只好「逼上梁山"。

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網路一群嘍囉,成天干著劫富濟貧的所謂義舉。其實水滸故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蕩寇志》的**,是從反面對這些好漢加以抨擊的,用統治者和良民的視野來評價那些好漢們。不管怎麼樣,「少不讀水滸」說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讀者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少年們不要去學那些好漢們的各種壯舉,最後依然被招安**不說,起碼不至於混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大概是「少不讀水滸」的真義吧。

而「老不讀三國」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國故事是被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次三國故事不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被奉為經典。

例如日本曾經研發過三國系列的電腦遊戲,被世界各國所購買。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式智慧的一種集中濃縮。譬如其中的各種權謀、計策,譬如魏、蜀、吳各個軍事集團的發起和結盟。

譬如如何去發現和招攬運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搶佔地盤。說穿了,《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其實一部是漢朝軍閥混戰和各種人物智慧進行較量的爭奪史。羅貫中將一個個名士、政治家、軍事家們經過一番文學的描繪,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現代的管理科學不斷地在研究和採用三國故事中的謀略,我們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讀了三國故事而且將其謀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自如併成就了一番事業。也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別人用同樣的三國計謀將計就計,置於絕地。

當人老了的時候,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了。人生苦短,世態炎涼,早已是過眼煙雲,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正因為是這樣,人們便嚮往「老不讀三國」。

我想,除了告誡人們在年老體衰以後要抱著平常心,要返樸歸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勞神費力地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鬥個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對白駒過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諦有了淡泊卻深刻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許就是:道通天地,順其自然,自強不息,無欲則剛了。

《三國演義》自問世以來,備受世人的喜愛和推崇。俗語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如同說「****」、「老人不宜」。對於「老不讀《三國》」,有兩種說法較有意味:

一是「老讀《三國》是為

賊」。「賊」,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二是「老讀《三國》淚空垂」。

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曾幾何時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老驥伏櫪、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不同的人對《三國》有著不同的解讀和認知,廣泛的閱讀受眾及深遠的影響,使得《三國》不再僅是一部**,更代表了一種文化——「三國文化」。正是在這種文化的浸潤和沾溉下,許多人從小到老都會對《三國》愛不釋手,每當提及《三國》人物或典故時,常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三國》之所以廣泛流傳、備受喜愛,一個主要原因乃在於其特有的文化內涵與豐富的表現形式。簡單地講,以《三國》為質核的「三國文化」,其基本內容應有兩個層面:一是歷史文化的《三國》。

即**文字本身所承載的有關「三國」的歷史文化;二是《三國》的歷史文化。即**文字創作、傳播、研究、衍生過程中產生的歷史文化產物和現象。二者往往交織在一起,在不同時代或時期都能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三國文化」進行不斷的創新與豐富。

可以說,「三國文化」在名勝古蹟、歷史常識、傳說故事、成語俗語、學術研究、文藝創作諸多領域和層面都有廣泛反映。根據《三國》改編或受其影響而創作的各類文藝作品,影響了包括戲曲、**、曲藝、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美術等各種形式。如經久不衰的國粹京劇,《三國》就是其常見常新的題材;又如近些年來頗受關注的電視講堂說三國、品三國都是其中的一個熱點和賣點。

由此來看,長期以來人們喜愛《三國》,正是基於對歷史文化《三國》的反覆解讀,進而在不斷髮展的《三國》歷史文化中再創作《三國》、享受《三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與反映出了我們這個民族某種特有的性格及民眾的審美趣味。

時至今日,對於「三國文化」的訴求,已經內化成為一種雅俗兼有的文化情結和文化價值。打個比方來講,民眾流行喝「心靈雞湯」,清淡甘口、易於消化,於是依託聲光電等媒質的「大話」、「水煮」、「閒品」大行其道。圍繞這種情結和價值,消遣與研究,無論是求美、求善或是求真,都能各得其所,從而相得益彰,「三國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與豐富。

可以說,時下的「三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甚或有的《三國》研究,過分誇大其謀略方面的價值,將其視為陰謀陽術之書,乃至附會與歪曲基本史實與文化內涵。因此,亟需主流的倡導和學術規範,來維護對「三國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繼承,併為其多元化的創新樹立具有公約性的標尺。

沈伯俊、譚良嘯編著的《三國演義大辭典》(中華書局2023年7月版)就堪稱這樣一個標尺。該書共收詞目4632條,分為「淵源·人物·情節」、「歷史常識」、「改編與創作」、「名勝古蹟」、「傳說故事」、「成語俗語」、「研究情況」七大部分,是有關「三國文化」各種知識的總彙。既然是辭典,便具有嚴肅的學術規範和普遍的公約性。

因此,該書的出版,對時下乃至日後「三國文化」的多元發展提供了簡明而豐富的知識儲備,樹立了健康而嚴謹的文化標尺。若者於「大話」、「水煮」、「閒品」的囂鬧之後,不妨靜下心來翻翻《大辭典》,心中沉積彌久的「三國情結」或許會於瞬間絲絲散發出來。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什麼意思

我聽到的是 copy少不讀紅樓,老不讀bai三國 少年容du易為愛情所困,是為zhi大人們所不能容忍dao的。以前人們戀愛不自由,看紅樓看呆了很多年輕人,以前 少,人們性格單純,更有甚者變傻了。老不讀三國,老人老了經歷的事很多,思想也很複雜,再讀三國的話,人會變的奸滑世故。一個地方一個說法,少不讀水...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 水滸 老不讀 三國 這一言語最早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 文學批評家金聖嘆之語,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 水滸傳 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 三國演義 他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少不讀水滸,主要是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 易於衝動 辨別是非能力差,而 水滸傳 裡邊的很多場景都不適合年輕人模仿,對青少年成...

為什麼說「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

古代俗來語,意為少年自不應讀水滸,老年不應讀三國。指年少的時候不讀 水滸 上年紀後不應該讀 三國 的俗語 少不讀水滸 解析 解釋一 因為少年血氣方剛 易於衝動,看了 水滸 學裡面的英雄好漢,形成不良的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解釋二 因為 水滸 對人性 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