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幾千年歷史

2021-03-06 19:48:15 字數 5202 閱讀 7779

1樓:戴馨榮路煙

漢字的來歷是從古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記號,再到八卦。然而通過陰陽爻能表現的東西非常有限,人們就通過觀察天地之間的事物,用各種形狀表示意思,從而產生了

甲骨文。

甲骨文到了先秦時期演化成為篆書,極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書寫太複雜,到了秦朝,逐漸演化成隸書,變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漢字。

2樓:匿名使用者

通常我們說漢民族有2023年文明史

至少有 大汶口文化陶文五千年的歷史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023年開始進入字元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型系。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 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燬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儲存。

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

可見,中國的文明歷史並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於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歷史。

符號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於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眾歡迎。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蒐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

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裡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3樓:閃青旋鄂策

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2023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楷書。

4樓:新蘭

您好!如果從商朝的甲骨文(公元前2023年)開始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多年的歷史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裡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有幾千年歷史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 也稱公孫軒轅 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 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 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 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 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曆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 文化 科...

中國歷史到現在(21世紀)有幾千年的歷史

從殷商開始算是三千六百年。這是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歷史。這一段歷史是有確切記載,文字記錄,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證實的明確歷史。至於我們自己主張的,但是國際上暫時還不承認的歷史是五千年。因為有個傳說中的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王朝。夏王朝是否存在,在學術界還有很大爭議,目前並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證明歷史上真...

中華上下到底共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

其實還不止5000千年呢。傳說時代中的三皇五帝算上去起碼就8000年了 因為據說三皇五帝至少在夏之前4000年 傳說時代之所以稱其為傳說時代是因為其歷史是口口相傳的。另,黃帝軒轅氏前2697 前2599。這樣看來也有4700年的歷史了吧。所以可稱 上下五千年 中國國內和國外間都有爭論 西方一般認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