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讚美的是什麼地方

2021-03-06 15:46:35 字數 3179 閱讀 1628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讚美的是----懸空寺。

古人云懸空寺可謂:「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唐代詩仙李白更在此醉書「壯觀」二字。

2樓:一槓青年

懸空寺山西大同

恆山上有被徐霞客稱為「天下巨觀」的懸空寺,為恆山十八景之冠。始建於北魏後期(約公元六世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最著名的懸空專。古代詩人形象地讚歎道:

「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全寺共有坐西朝東的樓閣40間,在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樑為基,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望,懸崖若虹、千百年來,此寺臨風沐雨,歷經數次大**,卻安然如初,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寺廟的建築由寺院、南一樓、北樓三部分組成,南北二樓,上下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殿閣均為三層簷歇山頂式結構。殿閣的建造以山作基,上大下小,下砌磚壁,上建樓閣,鑿石卡棟,就崖起屋,所有建築的力點都在這些岩石的縫隙之中。在南北二樓的**隔有斷崖,飛架棧道相通,棧道之上又起雙層簷樓,雖處絕地千尺峭壁但仍設有三面環廊圍抱,使建築更見壯觀俊俏。

它不僅以殿閣驚險馳名,而巨佛堂道殿雙全,既有佛教的三佛殿、釋迦殿、地藏殿、觀音殿、伽藍殿,又有道教的太乙殿、三官殿、純陽宮和佛道共容的關帝殿,甚至於塑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像於一殿。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上,佛道兩教在發展過程中曾有矛盾和鬥爭,發生過「三武一宗」大規模「滅佛」的事件,其中的「一武」就是在大同稱帝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大武帝。但因為兩教都是多神教,如佛教中有佛、菩薩、羅漢、天王、明王等千佛萬佛;道教中有天尊、大帝、天神、地祗、真人,山川雷火,明月星辰,無物不神、無處不神,皆非不能容忍異教介入的一神獨尊,所以在歷史長河中兩教友好相處、僧道彼此往來是主流。

故五臺山的普化寺內建有道教玉皇閣;古道教聖地臨汾姑射山洞中建有佛教觀音閣;昆明西山龍門道教三清閣的慈雲洞內塑有觀音像;甘肅敦煌石窟中有太清觀;大同觀音堂內有三真殿塑儒、釋、道三位真人像。可見佛道殿神相聚一廟、塑像壁畫共祀一處者並不罕見。而且佛教還把皇帝和外國人引入羅漢的行列,如北京香山碧雲寺、成都寶光寺、廣州華林寺都把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像塑為五百羅漢之一;康熙皇帝被塑為成都寶光寺五百羅漢中的第295尊夜多尊者;昆明練竹寺羅漢堂中有**教的耶穌羅漢像;廣州華林寺羅漢堂中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羅漢像。

我國除恆山懸空寺外,還有兩座懸空寺,一座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巖山,即河北蒼巖山懸空寺;另一座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處的西山羅漢崖,即雲南西山懸空寺。恆山懸空寺為首。

懸空寺遊記

(2006-01-24 04:25:17)

對於北嶽恆山第一奇觀---渾源懸空寺,以前僅僅只是在電視上看過幾眼,浮光掠影般,沒有什麼具體的印象,今有幸到懸空寺一遊,置身其中,不由得便被那裡的一切歎服了。

出渾源縣城南五公里,至恆山金龍峽,遠遠望去,峽谷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一組古建築凌空而掛,玲瓏剔透。它彷彿是從天宮飄落下的一處瓊樓仙閣,被緊緊地抱在了恆山的懷抱之中,這便是聞名遐邇的懸空寺了。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背靠翠屏峰,面對恆山主峰天峰嶺,下臨深谷約50米,坐西向東,取朝拜、供奉恆山主廟恆宗殿之勢。全寺由寺院和南北二樓三部分組成,是恆山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懸空式建築和國內現存惟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看著不大的一座寺廟究竟有何特別之處,令海內外的遊人和專家稱奇呢?在導遊的領引下,我帶著疑問,踏進了懸空寺景區,努力尋找著答案。中華大地上的寺廟殿宇可謂星羅棋佈,但大部分建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像懸空寺這般別具匠心的在陡直的峭壁上落座的實在罕見。

最初的設計者如一個作家一般,對太多的俗世文章大概已經厭惡了,遂產生寫一篇驚世之作的想法。經過一番構思後,一出手便是大手筆。你瞧,懸空寺所在的翠屏峰的峭壁中間略呈弧形,懸空寺不偏不倚就坐在弧形的底上,上面懸崖的突出部分像遮陽帽,或像屋簷,把整個寺院呵護著,任他風雨飄搖,烈日炎炎,峽谷雨季洪水氾濫,他自巋然不動。

如果碰上有霧的天氣,雲霧繚繞,時隱時現,似真似幻,晃如闖入人間仙境,讓人迷醉,留連忘返。難怪明代王湛初會留詩讚曰:「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

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

渾源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這是對懸空寺外形的寫照。

從正面來看,懸空寺整個建築用十幾根小腿肚子般粗的松木柱支撐著,給人以岌岌可危之感,彷彿撤掉了木柱,懸空寺就會掉下來。其實不然,除了部分建築以山石為基礎外,懸空寺大部分重量被暗插在峭壁上的飛樑分散傳遞給了岩石和山體。在峭壁上建寺,首先要解決的是支撐問題。

我們的前人是聰明智慧的,他們先在峭壁上鑿洞,然後插入桐油泡過的木樑,再在上面具體建造。據專家考證,為了保證穩固性,在插入木樑前,在進洞的一端先把一個楔子打入少許,等木楔接觸洞底後,隨著用力,木楔會慢慢把木樑撐開,而且打得越深,插得越緊,與今天的膨脹螺絲原理一般。支撐的十幾根木柱常態下只起了裝飾作用,無人的時候並不受力,上面負載超過一定限度時,才發揮作用。

哇,這下明白了。怪不得懸空寺又名玄空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靈活變化,融兵家的道理於建築之中,單憑這一點它便令人刮目相看了。

懸空寺面積雖然不大,卻建有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鐘樓、鼓樓、純陽宮、三官殿、觀音殿、雷音殿、三聖殿等大小殿閣40餘間,擁有全國最小的大雄寶殿。寺內供奉各種銅鑄、鐵鑄、木雕、泥塑等佛像、神像80餘尊,他們表現形式各異,造型生動鮮活、異彩紛呈,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全寺最有特色的就是最高層的三教殿。

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讓三教的開山鼻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居一室,充分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一處信仰自由、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人間天堂。假如美國**布什能站在這三教殿裡,他也一定會為自己的好戰而羞愧不已的。

懸空寺有一處石窟內壁上鐫刻「公輸天巧」四個大字,作何解釋呢?魯班姓公輸,名班,因是魯國人,人們常稱他魯班。「公輸天巧」以我的理解是誇讚魯班心靈手巧,技藝高超,雕刻出的東西勝過天然之物。

這裡面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相傳當年魯班和小妹魯姜到恆山遊覽,當遊至懸空寺所在的地方時,覺得這裡紫氣環繞,景色宜人,便決定在翠屏峰半山腰修建一座佛寺,在金龍峽的渾河上建一座橋。因為人手不夠,魯班想請其他高手建橋,自己親手建寺。

爭強好勝的魯姜知道後,說自己便可修建,不勞他人。於是二人打賭,約定一晝夜完工,並以雞叫為限。兄妹二人你追我趕,誰也不示弱。

不多時,哥哥就完成了寺廟的主體工程。誰知妹妹的速度略勝一籌,剛過子時,橋就完工了。她站在橋頭,看哥哥還在忙乎,就耍了個鬼心眼,捏住鼻子學了三聲雞叫。

魯班聽到雞叫,亂了方寸,三下五除二,湊齊了寺內的神像,使一座本該屬於佛家的寺院,變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個傳說,卻使本來已經超凡脫俗的懸空寺更加神奇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