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賞析《我與地壇》佳句賞析

2021-03-05 23:22:29 字數 5947 閱讀 1933

1樓:儁郇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覆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將近一萬五千言,讀過之後,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什麼叫做「生命之重」。它通過作者與地壇的長久對峙,將個體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壇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想象的翅膀,從對自身經歷的思考中,逐漸超越個體命運的挫折和苦難,探詢生存的意義、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價值,進而感悟生命的永恆和宇宙的生生不息,體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執著的探索精神。

本文全部講述所圍繞的核心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這種並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於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篇散文的體悟是不同的,所以我無法表達我對此中蘊含的哲理的感悟,只能對它極盡絢爛的文字做些**。

本文景與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絕。每一處景物描寫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詮釋。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在這樣一幅古舊荒涼的畫面之中,雙腿殘疾、心灰意冷的作者走進了地壇,其心情的絕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經讓我們從地壇之景中感受到了。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作者用個六個「譬如」組成了排比句,寫了石門落日,雨燕高歌,孩子腳印,蒼黑古柏,暴雨驟臨以及秋風忽至六種情景。

這六種充滿激情的情景,正是作者對生命拾回信心,充滿熱情和探索的寫照。

我與地壇》風格獨特,向人們提供了散文寫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創作主體有一定距離的創作散文,而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創作主體以真實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辯為主導,而又自始至終飽含情感,從容地闢出專章寫景、敘事、繪人,容量豐富,內涵飽滿。在這麼長的篇幅裡要容納這麼多的內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但偏偏在這一點上,史鐵生顯示出大將風度,寫得相當自由灑脫,他似乎無心於章法,率性而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間難得見到起承轉合的過程,好多章節開端接續顯得似無關聯,個別章節似乎是通過嵌入而組合進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讀過去又讓我們感到生氣灌注。

史鐵生是從大處著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圍和情調,不管各章的筆法如何,不管是思辯,還是寫事記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顯得和諧而毫無齟齬。

史鐵生是偉人,儘管他是一個被人嚴重忽視的偉人。他21歲時候雙腿癱瘓。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

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2023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我以為新時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鐵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達,也最真誠的一個典型。他是個殘疾人,他曾幾次為此而悲觀欲自殺,但當他終於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 為世界時,他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並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

什麼是神?其實就是人自我的精神。史鐵生如是說。

我一度非常想去地壇一遊,不過北京綠化實在做得太好了,恐怕早不見了當年的景緻,深以為憾。不過轉念再一想,我心於地壇,何處不是地壇?我所追尋的也必將在我的地壇中找到真諦。

2樓:完美假知己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不僅寫了自己在地壇這座古園中的所見所聞,而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抒發自己對於命運與生死問題的理解與感悟。《我與地壇》全篇語言極富哲理性,正是這種哲理性的文學語言在無聲地言說著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對地壇這座古園中的一草一木進行了洋溢著生命活力與激情的描寫與刻畫,可以說在這些事物上寄託著作者最為濃烈的感情,可謂「一草一木總關情」。

比如作者對地壇園子裡草木生長的生動描畫,「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在這裡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彷彿草木在用生長的聲音向作者訴說著生存的歡愉,使作者能夠感受到這種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動力。

3樓:泉修翁凡桃

荒蕪是歷史的見證,並不衰敗則是現在的真實,不衰敗的現實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湧動,促使他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促使他與生命進行抗爭,而下文則是鬥爭的過程和結果,所以,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起因此下文的作用,與下文內容相照應。

上帝是個符號,作者對命運的理解,作者想通了生死的問題之後的心情(這是準確答案,不過,老實說我也看不懂)

《我與地壇》佳句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1、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賞析:文章提及的話是來自與一位作家朋友的對話。這正深深地與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或許我也正是那位覺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動機或許都是出於自己的父母,為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好好讀書,必須奔波在塵世間,又或許,只有我們做出了一絲絲的功績來,父母才能引以為豪。

2、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

賞析:這是一句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句廢話。但是我覺得正是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不起眼的話讓我和天壇的距離拉的越來越近,最後作者用緣份一詞風趣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

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賞析:這一段是我鍾愛的一段話,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黃昏下美麗的地壇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裡是一片生機,即使是在傍晚十分,能背則背!

4、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批註:文章反覆地用時間的印記來描繪圖案,一年四季的聲音與光影,千百來年的記憶與忘卻,映襯著渺小而荒誕的生命過程,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時間」。讓我們從時間裡,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變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拓展資料:

《我與地壇》是由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的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

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創作背景:

史鐵生於2023年作為知青,到陝西省延安地區「插隊」,2023年因病致癱而回京。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十五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當人們為《我與地壇》的通透圓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動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生命再次出發艱難跋涉的起點,距離他寫出並且發表《我與地壇》,已經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沒有人能夠想象和體會他的艱難困苦—身體的障礙與精神的絕望曾經試圖以自然的名義擊垮他。但是史鐵生走過了這個艱辛的「二十年」,然後他以一種令人感動的平靜說到了「四百年」: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5樓:芊芊

一、「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賞析:作者殘疾之後,地壇公園是他較長時間活動的場所,是這一獨特「沉靜」的環境,使他活過來,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艱難,從而產生了質的飛躍和超越。這種環境「瀰漫」著沉靜的「光芒」,是培養他飛躍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殘疾的「身影」。可見,這句話將環境、時間和個人的遭遇緊緊聯在一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現實的殘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對現實的堅強意志。

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賞析:這句話是作者對母親多年來深切關愛自己的總結,是對母親堅強生活的綜合評贊。母親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親」,她的命運多麼「艱難」啊!

可是,她從來不向苦難低頭,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關注著「我」的生活、變化和命運,直至猝然去世,這是無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體會得最深最切,尤其是當「我」撞開了一條人生之路。母親離世之後,這種體會就更加「鮮明深刻」了,這是對母親的懷念、感激和深情讚美,是母親和母愛偉大的集中體現。

三、「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賞析:這句話將「我」的「車轍」和母親的「腳印」聯絡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與公園的密切關係,表現了自己與地壇的特殊情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母親來公園尋找「我」的艱難歷程。「我」的殘疾給母親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蹤為她魂牽夢繞的線索,為她全部生活的焦點,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憐、共度患難、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人間頌歌。

四、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批註:文章提及的話是來自與一位作家朋友的對話。這正深深地與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

或許我也正是那位覺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動機或許都是出於自己的父母,為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好好讀書,必須奔波在塵世間。又或許,只有我們做出了一絲絲的功績來,父母才能引以為豪。

五、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

批註: 這是一句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句廢話。但是我覺得正是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不起眼的話讓我和地壇的距離拉的越來越近。最後作者用緣分一詞風趣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六、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批註: 這一段是我鍾愛的一段話。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黃昏下美麗的地壇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裡是一片生機,即使是在傍晚十分。 能背則背!!!!

七、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批註:1.文章反覆地用時間的印記來描繪圖案,一年四季的聲音與光影,千百來年的記憶與忘卻,映襯著渺小而荒誕的生命過程,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時間」。

讓我們從時間裡,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變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2.同時,讓我想到《命若琴絃》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用琴絃來丈量生命的長度

佳句仿寫及賞析,《我與地壇》佳句賞析

原創的可以嗎?句子 星星多麼美呀,一顆一顆的,像撒在藍布上的碎金子,晶瑩透亮的。星星多有趣呀,好像是漁人們撒下的航標,被海浪搖得一閃一閃地發亮 賞析 將星星比喻成 藍布上的碎金子 漁人們撒下的航標 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星星的多 亮,將夜之精靈 星星繁雜地點綴於巨大綢緞中的景象躍然紙上,讓讀者意猶未盡,畫...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 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

《我與地壇》的主要內容,《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1 我與地壇 的主要內容 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 走 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2 我與地壇 的讀後感 我與地壇 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