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茶文化中有豐富的人

2021-03-05 17:20:24 字數 6101 閱讀 2779

1樓:樂題庫知道問答

茶文化基礎知識

1、什麼說中國是茶的故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茶樹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茶」字的形、音、義也是由中國確定的。

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

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所發現、最早為中國人所利用、最早為中國人所栽培。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古代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2023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雲南地區有世界上年齡最長的野生古茶樹。

茶的起源肯定還早得多。

茶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有關茶文化的文物十分豐富,諸如茶人、茶具、茶書、茶畫、水泉以及有關茶文化遺址遍佈全國各地。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到歐美,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

2、為什麼說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原產地?

據文獻記載,我國西南地區三千多年前已產茶。晉常璩撰寫《華陽國志》,是有關我國地區產茶的最早記載,認為「南安(今四川樂山)、武陽(今四川彭山)皆產名茶」。「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考證:「自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飲者,亦在我國西南地區。

當代「茶聖」吳覺農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學的論證,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駁斥了茶的原產地不在中國的錯誤說法。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條件極宜於茶樹的生長。據近年來的科學調查,我國雲南、貴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在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文獻和實證都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

3、茶葉發展史中為什麼總要提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關於「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據秦漢時人託名神農所作《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唐代陸羽在《茶經》裡也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直到今天,江南茶區還流傳著神農氏為解除人民病痛,親嘗各種植物中毒,又吃了茶而解毒的故事。

這一神話傳說是中國自古即飲茶的歷史的反映。

4、你知道「茶」字的由來嗎?

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於《詩經》。《詩經·邶風·穀風》有「誰胃荼苦,其甘如薺」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還不明確。

至公元前200年《爾雅》成書後,始將荼定為茶。《爾雅·釋木第十四》記載:「檟,苦荼」。

晉郭璞《爾雅注》說,檟是一種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今呼早採為荼,晚取者為茗」。至於「荼」字何時改寫成「茶」字,據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茶」字是從唐會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權書寫《玄祕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書寫《圭峰禪師碑》時開始,因此他確定「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

5、茶有多少雅號別稱?

茶的雅號別稱很多,據陸羽《茶經》中介紹,除茶外,其名尚有檟、蔎、茗和荈。,「檟」也就是茶樹,「爾雅.釋木篇」稱之為苦茶。

「蔎」是茶的別名。「茗」;晚採的茶為茗,也就是較老的茶,初採的茶才是茶。「荈」;是指最晚採的茶。

陸羽著「茶經」才將荼字去掉一劃,寫成茶,一直通用到現在。元趙孟臨漢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荼」。

另外,據其他古籍中的記載,還有詫、皋蘆、瓜蘆、水厄、過羅、物羅、選、奼、葭荼、苦荼、酪媽等稱呼。茶的雅號也不少,如一名「不夜侯」。晉張華《博物志》稱「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

一名「清友」,據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言,「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為茶也」。一名「餘甘氏」,據李郛《緯文瑣語》稱,「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

亦有雅稱「森伯」、「滌煩子」的。隨著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如「龍井」、「烏龍」、「毛峰」、「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雨前」等。稱謂極多,美不勝收。

6、盧仝的「七碗茶詩」內容是什麼?

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因其生動地描繪了飲茶一碗、二碗至七碗時的不同感受和情態,故有《七碗茶歌》之稱。詩中描述詩人收到好友孟諫議差人送來新茶之時,在珍惜喜愛之際,自然想到了新茶採摘與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麵,碧雲般的熱氣嫋嫋而上,吹也吹不散。

接著,詩人以神乎其神的筆墨,描寫了飲茶七碗的感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尤其是「兩腋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茶對詩人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而是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當他飲到第七碗茶時,似乎有大徹大悟、超凡脫俗之感,精神得到昇華,飄飄然,悠悠飛上青天。

7、你知道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詩》嗎?

元稹曾作詠茶《一言至七言詩》,「一七體」是唐朝一種古體詩種,常稱「寶塔詩」,由於這種詩體格律規範較嚴,過分講究形式,因此,創作難度極大。元稹與白居易為摯友,常唱和。此詩是元稹等人歡送白居易以太子賓客的名義去洛陽,在興化亭送別時,白居易以「詩」為題寫一首,元稹以「茶」為題寫了這首詩。

當時白居易民心情較為低落,臨別之際,元稹詠詩勸慰。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誇。

此詩將「一七體」這種詩體運用如神、對仗工整、妙趣橫生。詩人詠茶,起句點題。詩中二三句贊茶質優,暗喻白居易品質優秀。

四五句寫茶受詩客與僧家愛慕,實言好友深受愛慕。「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寫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湯的色澤、形態。接著寫詩人與茶情誼深厚。最後誇茶「洗盡古今人不倦」的功效。

元稹以此詩勸慰白居易,表達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感情。

8、說說「徑山茶宴」?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仗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社會名流。浙江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與世。徑山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徑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

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先由住持親自調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沏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一奉獻給赴宴來賓,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後必先開啟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讚歎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後,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讚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頌經、談事敘宜。

9 、何謂茶博士?

茶博士一詞始見於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飲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甚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陸羽不堪嘲訕恥辱,憤而作《毀茶論》。」這裡的茶博士是指會煎茶之人。宋代以後,茶坊、茶肆中跑堂的堂倌和賣茶人,也有稱為茶博士的。

如《水滸》第十八回有「宋江便叫茶博士將兩杯茶來」。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中有「自家茶博士,開了道茶坊著有甚麼人來。」的記載。

10、茶是如何進行海上傳播的?

早在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6世紀末),在中國向日本傳播中土文化與佛教的同時,茶就傳入日本。但從中國帶回茶籽在日本種植,則是中唐以後的事。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學法,翌年歸國時帶回茶籽,播種在日本滋賀縣。

另一僧人空海於公元806年歸國,不僅帶回茶籽,還帶回製茶工具及製茶技術。

到了宋代,日本榮西禪師留學中國,歸國時帶回茶籽播種於日本佐賀縣,還撰寫了《吃茶養生記》。兩宋時期中國茶傳入南亞諸國,當時北宋在廣州、明州、杭州、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這些港口南亞諸國商船往來頻繁,當時輸出的貨物中就有茶葉。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歷經越南、爪哇、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最後到達非洲東岸,每次都帶有茶葉。

通過南亞諸國,中國茶傳入地中海和歐洲各國,所以有人把它稱為「海上茶葉之路」。

茶文化的特性

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

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2023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

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的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

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訊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

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裡,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

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為什麼茶文化對於中國人而言意義重大?

因為喝茶可以談很多事情的。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給人的感覺很有東方韻味,如今不少迷戀東方文化的外國人都很熱衷中國茶和茶藝。他們也品茗清心 把玩起各式茶具來。中國茶品種很多,以下幾種最能代表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也較多為外國朋友認識 喜愛。峨眉山竹葉青以清醇甘洌的口感備受一些外國愛茶人士的喜愛。本節就來為大家...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這種看法是對

中華文化擁抄有4500年的人生智慧與寶襲 貴經驗。bai試問你會請教一個百 越學越收益,學習並實踐傳統文化會改變命運心想事成,家庭和睦,平安吉祥。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 主要原因有三,總結如下 1.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

魯迅為什麼說「中國文化之根在於道家」

魯迅先生 名言 出自 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 中的一段文字 狂人日記 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 唐俟 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 通鑑 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注 1918年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