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財政政策指什麼?具體體現於何

2021-03-05 09:21:37 字數 5495 閱讀 1851

1樓:楓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支出來擴大社會總需求.

包括增加**購買、增加**轉移支付、降低稅率。

比如今年我國**實施的主要財政政策:

1.是擴大**公共投資,著力加強重點建設。在2023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災後恢復重建等****公共投資1040億元的基礎上,2023年****公共投資安排9080億元,增加4875億元。

2.推進稅費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結合改革和優化稅制,實行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預計2023年將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

3.是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促進消費需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充分發揮財稅政策作用,增加財政補助規模,重點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第1點就是增加**購買,第2點是降低稅率,第3點是增大**轉移支付。

2樓:夏道萌

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的不同功能來劃分的: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國債、降低稅率、提高**購買和轉移支付。

(2)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主要措施有:減少國債、提高稅率、減少**購買和轉移支付。

(3)中性財政政策(又稱穩健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銀行採取措施增加貨幣供給,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資和淨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

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財政部**上有《改革開放三十年財政政策概要》,包括:促進國民經濟調整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財政政策、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現在一下方面:

一是增發國債,加強基礎設施投資。

二是調整稅收政策,支援出口、吸引外資和減輕企業負擔。

三是增加社會保障、科教等重點領域的支出。

四是充分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城市居民個人消費能力。

五是支援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國有企業改革。

希望採納

3樓:大狄青

他表現主要為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等!

4樓:煙火裡的深海魚

主動促進消費。

主要有發行國債,提高銀行利息稅,增加財政支出等,即為財政赤字

如何理解積極財政政策

5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搞積極財政政策,2023年再次啟用積極財政政策,現在依然在搞積極財政政策,叫法都一樣,但含義不同。不同在哪?一個是目標,以前的積極財政政策目標是拉動增長,現在的積極財政政策目標是在穩住增長。

這有很大的區別,一字之差,一個「拉」一個「穩」,在財政政策操作上、內容上都會不同。

拉動經濟增長,毫無疑問,就要財政大規模擴張,而穩住增長就不一定非要大規模擴張。當前財政政策對於穩增長更多的是作用在結構上,這一點與以往不同,如果把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和以往的積極財政政策視為同樣的政策,可能就會對當前財政政策的期待或評價產生偏差,比如赤字率問題,比如債務規模問題。這些期待或評價都可能因為對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理解不同而不同。

除了目標,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在內容上也不一樣。過去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靠投資,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更多是減稅,過去的積極財政政策側重在支出側,現在積極財政政策側重在收入側,降費減稅。當然,必要的支出也是需要的。

所以,當前的赤字與以往赤字性質上也有差別,以往赤字更多是因為擴張形成的缺口,所以叫擴張性的赤字,當前的赤字更多是因為減收減稅形成的赤字,所以稱之為減收性的赤字。從量上來看,兩個赤字沒什麼區別,都是赤字,但具體的含義是不同的。

第二點,積極財政政策有兩個轉向。第一個轉向是從總量性的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總量性政策的學理支撐是巨集觀經濟分析框架,常說的「三架馬車」,把財政的變數切入到「三架馬車」中。

很顯然,僅僅依賴流行的巨集觀經濟分析框架解決不了中國當前的問題,因為當前問題更多是結構性的,所以說也很不適應。這種結構性政策的學理支撐,我認為就是國家治理結構的分析框架,但國家治理的分析框架還在構建之中。放在國家治理的框架來看,實際就是新的政治經濟學。

當前對很多政策或者改革的理解應當回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新時期既是發展的新時期也是改革的新時期。改革的目標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各項改革、各項政策都應當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總目標下考慮。如果不考慮總目標,很可能會偏離方向,很可能陷入到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可能會迷失。

制定政策的時候會迷失,評價政策的時候也會迷失,改革的時候會迷失,評價改革的時候也會迷失,因為沒有了總目標,沒有了總的方向,可能就很難形成共識。所以,談改革也好,談政策也好,還是應當回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改革的總目標,也就是國家治理結構改革。

結構性財政政策的學理支撐就是國家治理理論,就是怎樣搭建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沒有新的國家治理結構,就不足以支撐當前新階段的發展,很多問題可能就找不到頭緒。我發現網路上、**上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的總目標似乎談得不多了,大家都是就事論事地談一些問題。

結構性財政政策毫無疑問也和國家治理結構改革結合起來。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談結構性改革,不同國家結構性改革還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將結構性改革和改革的總目標聯絡起來,實際上就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家治理結構的重塑,或者說當前談結構性改革,應當是處在這麼一個大的階段,是對總目標的一種具體化。所以,結構性改革和國家治理結構的重塑應當緊密聯絡在一起,是具體化的關係,而不是說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改革的總目標。

這一點應當明確,結構性改革要回到國家治理結構,否則改革就更難以形成共識。

當前改革之所以出現一些「空轉」「打滑」的現象,我認為與對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是密切相關的,看起來與當前的經濟形勢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實際有內在的關聯。

如何在國家治理結構的分析框架下理解財政政策?治理結構一般來講就是如何調整三個維度的關係,**與市場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和**與地方的關係。三個維度的關係整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構成國家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

不同國家在這三個維度有不同的處理辦法,也就看到了不同型別的市場經濟,不同的社會結構。

當前,**與市場的關係,還存在**缺位、越位問題,甚至還有錯位問題。說了很多年,到現在一直沒有解決,比如市場的活力與**監管的關係,**缺位。比如消費外流,公眾都跑到日本、歐洲買消費品,說明供給出了問題,而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監管不到位,使公眾買什麼都不太放心。

監管標準、監管效果到底怎麼樣,其實公眾心裡很清楚。為什麼讓人不放心?就是監管沒有跟上,導致供給創新的壓力和動力不足,如果說假冒偽劣產品、低端產品,甚至損害消費者健康的產品都可以在市場上存在,那些高階的、安全的產品誰會願意花時間精力去做?

監管不到位就導致逆向淘汰。

中國達到中等收入階段,公眾對消費品質的需求,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監管首先就沒有跟上,比如說奶業,三聚氰氨事件之後奶業受到很大打擊,公眾對中國的奶製品失去信任,轉而購買國外奶製品。儘管三聚氰氨事件之後,監管確實努力了,監管體制也在改進,但是對**監管的信心依然不足。所以,消費外流實際是消費者以鈔票的方式投的信任票和不信任票,其中有市場的問題,我認為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監管。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談供給側問題,很多人都在討論產品質量不高,實際上與**缺位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供給側的改革首先解決的是**的問題,沒有一個科學的嚴密的監管體系,沒有高標準,供給側質量的提升和有效供給就很難真正實現,轉型升級是需要壓力的,壓力既**於市場,也來自於**的標準和監管。

所以,從**與市場的關係看,我認為現在改革是不到位的。除此之外,還有國企的問題,金融監管的問題等等,都達不到。他們又均與財政密切相關。

除了**與市場,還有**與社會的維度。實際上就是民生與發展的關係,怎麼來處理,好像要在民粹主義或資本主義兩者之間做選擇。我認為劉元春教授說的對,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民粹主義,而應當是社會主義。

那麼,兩者之間又應該怎麼樣兼顧?改善民生只考慮眼前還是考慮長遠還是考慮可持續?實際上對財政政策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曾經有一個時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不用說其他領域,就是在支出標準上就缺乏一個整體的考慮,比如說工資問題,退休費**問題。這些標準到底怎麼確立?

我認為現在還有待進一步科學化。現在事業單位就存在一個現象,在職人員的工資沒有退休人員高,高校也是事業單位,只要一退休就比在職多拿兩三千塊錢,到底是鼓勵勞動參與還是抑制勞動參與呢?這說明事業單位體制的改革,作為**和社會關係的核心問題,沒有實質性的拓寬和進展。

在這些科研院所,與創新驅動的關係就更不用多說了。

這說明**與社會的關係現在還沒有捋順。總體上看,**與社會的關係,還是傳統體制框架的延續,儘管改革開放快40年了,但是在**與社會關係這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與市場的關係沒有大的突破和進展。儘管現在**改革沒有完成,但是**與社會的關係從整體上看依然還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延續,儘管一些區域性的改革,微觀的一些改革是有進展的也是有成效的,整體框架並沒有真正搭建起來。

比如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不是經濟組織,不是企業,也不是行政機關,而是鑑於兩者之間特有體制下的產物,借用國外概念有的叫非**組織,有的叫做非營利組織,中國叫做事業單位。這些事業單位都是**辦的,而**辦的這些事業單位實際上又依託於**各個部門,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國營企業依託於**的各個主管部門是一樣的狀態。儘管現在也在對事業單位放權,但有的方面還在收權,並沒有真正解決事業單位的主體性問題。

他們涉及一個社會的微觀基礎,搞市場經濟要有一個經濟的微觀基礎,也就是企業,社會也有同樣的微觀基礎,就是社會組織。其中,首先就是事業單位,但這方面的改革還沒有大的突破,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這方面的改革沒有重大突破,創新驅動從何而來?

時間有限,**與地方的關係就不了。

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絕不是凱恩斯分析框架語境下的積極財政政策,而是一種涉及經濟、社會以及整個國家治理多個維度的財政政策,可稱之為「結構性的政策」。

從總量的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與之伴隨的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從單純的經濟政策轉向經濟社會的政策,這意味著財政的內涵不僅僅是經濟的手段。過去搞物質資本投資,轉向經濟社會政策後應當更加註重的是人力資本的投資,換一個說法就是公共服務的消費。從支出結構來講,就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的消費,擴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但在這個問題上很容易發生偏向,偏向公共服務可能轉換成福利概念,一旦轉換成福利概念,和人力資本的投資可能就沒關係了。

我認為上述兩個轉向就是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大變化,這樣的積極財政政策才能推動結構性改革。為什麼會有兩個轉向?中國目前發展到這個階段,如果不把握髮展的整體性特徵,僅僅從經濟本身來看發展,那是遠遠不夠的,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年輕時候長身體,現在除了長身體更需要堅強的骨骼和健全的身體。

國家發展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就需要一個完整的國家治理結構,這樣才會比較成熟,不能像過去一樣,在假定其他不動的情況下來搞經濟改革推動經濟增長。現在在其他方面不動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潛力已經釋放完了,當前的結構性改革就是回到國家治理結構的陳述上來,財政政策和這一點是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一句話,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從這個邏輯自然可以推匯出來。

我國的財政政策,目前中國的財政政策具體有哪些

2011年國家財政政策 2011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著重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二是合理把握財政赤字和 公共投資規模,著力優化投資結構。三是調整完善稅收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和引導居民消費。四是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區...

什麼是財政政策

1.概念 財政從本質上說,是國家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2.財政政策的種類 1 擴張性財政政策 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 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2 緊縮性財政政策 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3.我國財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1 國家預算。2 稅收。3 財政投資。4 國債。財政政策就是...

凱恩斯功能財政思想是什麼,凱恩斯的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

功能copy財政的基本思想是不以財政預算收支平衡的觀點來對待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 而從反經濟週期的需要來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當國民收入低於充分就業的收入水平時 即使 出現財政赤字 也應該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反之 即使出現預算盈餘 也應該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功能財政思想否定了原有的年度預算收支平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