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開片瓷碗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2021-03-05 09:19:25 字數 4911 閱讀 8593

1樓:匿名使用者

近幾年,拍賣市場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價,人們對青花、粉彩、鬥彩等瓷器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卻少有現身拍賣行,一是因為大量新藏家的審美標準轉向了豔俗與富貴,二是因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瓷就更是少之又少。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幾個燒瓷***的窯場,如定窯等燒造貢瓷,後來嫌定窯瓷「有芒」,轉而專門設立汝窯、鈞窯等官辦瓷窯。後來,人們把「汝、官、哥、鈞、定」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的最高水平。汝窯最為珍貴,世界上收藏有汝窯的博物館不足10家,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窯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哥窯的存世量也很少,據專家估算,哥窯瓷器全世界也就幾百件,臺北故宮藏有190多件,北京故宮藏有幾十件。

哥窯是存世瓷器中謎團最多的一個,窯址至今沒有定論,有人說在河南,有人說在景德鎮,有人說在杭州,還有說在浙江龍泉。嘉靖年間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都是在龍泉縣燒造的。南宋時有章生

一、章生二兄弟倆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瓷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稱作哥窯;弟弟燒出來的青瓷不開片,被稱為龍泉窯。但後來一些研究考證發現,二者的土質顏色不符,對哥窯窯址難下判斷。

對殘缺美的一種欣賞

哥窯瓷器上佈滿了黃黑相間的裂紋,即「金絲鐵線」,金絲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因為瓷器在燒造過程中,由於胎質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出窯後開裂。收藏家馬未都曾舉例說,自家的一件新仿製的哥窯瓷器,夜深人靜時能聽見嘣嘣作響的炸裂聲,這聲響一直能持續一兩年時間。

釉片炸開後,粗的開片會漸成黑色,而細小的開片由於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時間長了,氣體進去後,就氧化成了金黃色。

哥窯的另一個特徵是紫口鐵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論》中指出:「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所謂紫口,是指口部由於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色的顏色。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瓷器的最顯著特點。

哥窯還有一個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說「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攢珠」指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聚球」比珠大,數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

古代文人的審美中,追求一種病態的缺陷美,哥窯燒製過程中形成奇特的殘缺,反而成了人們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窯雖是民間私窯,卻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製者頗多,但其製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

吳方言中「官」、「哥」二字發音幾乎相同,有人也認為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中,「官」、「哥」屬同類作品。很多瓷器,這本書上認定是官窯,到了另一本書上卻成了哥窯。一些專家的認知也是一知半解,因為它太珍罕了,沒有多少人真正上過手。

仿品價值也驚人

2023年10月,南京博物館發掘了位於南京**門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興祖少時為朱元璋部將張德勝養子,改姓張氏,後又複姓汪氏。據墓誌和《明史》等記載,汪興祖是廬州(今安徽合肥)巢縣人,生於元至元四年(公元2023年),死於明洪武四年(公元2023年)。他繼承其父張德勝之職,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在明帝國建立時,立下了許多戰功,官至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祿1500石,成為顯赫一時的開國元勳。

汪興祖墓室結構為罕見的閣樓式仿木建築式樣的券頂磚室建築,裡面隨葬了大量金銀器、玉帶飾、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飾等。光是哥窯的盤子就有11件,出土時有的疊壓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類,青釉葵瓣口盤也位列其中。汪興祖墓雖不能與馬王堆這樣的豪華墓葬相提並論,但在當時民生凋敝的大環境下,也算奢華。

對於藏家來說,擁有一件宋哥窯足以傲視同儕。 2023年,佳士得(香港)拍賣過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萬港元以上的**。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價值也十分驚人,2023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窯八卦紋龍耳寶月瓶」以23.

2萬英鎊成交。隨著億元古董時代的到來,哥窯這種高古瓷的價值不可限量。

2樓:中國新

哥窯也就是官窖,窯址在河南跟河北交界的地方通常稱做博陵。

哥窯瓷器有什麼價值

3樓:心遠地自偏

1、年復

代價值。北宋時期哥窯開始創制燒,年代久遠。儲存難度較高。

2、藝術價值。哥窯以其獨特的金絲鐵線的小開片著稱,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審美。

3、投資價值。存世量很少,尤其是北宋哥窯。尤為珍稀。價值都是大幾百萬過千萬。甚至過億。

4樓:匿名使用者

有考古價值和收藏價值,圍繞著歌謠的很多謎團還沒解開,所以給考古方面具有很大的價值,92年的時候,一個哥窯拍賣都在一千萬以上,現在的話,嘿嘿,估計得5千萬以上了!

5樓:狙

當然是歷史價值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很貴???????很有價值

哥窯開片瓷碗什麼時代

7樓:緩緩夜笙歌

南宋哥窯瓷又稱哥瓷,南宋龍泉青瓷窯系中—些技術力量很強的作坊,受官窯工藝的影響,生產出的一種釉面滿布碎片紋的青瓷。

哥窯瓷,瓷器的釉面滿布碎片紋,是由於胎體原料受熱時膨漲係數大於釉層的膨漲係數,在瓷器燒成後冷卻時,胎體將表面玻璃釉層拉碎,即為百圾碎。由於胎釉密合極佳,釉層不剝落,也不劃手,除了出現奇特自然的片紋,沒有任何有礙使用之感。

擴充套件資料

哥窯瓷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

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8樓:好吧一點

哥窯開片瓷碗是明代的。

關於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於明代《宣德鼎彝譜》[2]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於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後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髮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並且也依據這些實物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驚喜之後,驀然回首,人們發現,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

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哥窯恰如一顆色彩絢麗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們只能遠望它耀眼的光環,而無法目睹它真實的風采。

與哥窯相關的文字最早見於元至正二十三年(2023年)孔齊的《至正直記[3]  》:「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一般認為,這裡指的哥哥洞窯和哥哥窯即為哥窯,「絕類古官窯」也正與以後的文獻描述的哥窯特徵相符。其後明代《宣德鼎彝譜》說:「馬祖之神供奉獅首馬蹄爐,仿宋哥窯款式,爐高五寸六分……」,此文多處提到「仿宋哥窯款式」,因此哥窯被認為是宋代的名窯是順理成章的。

現今發現的真正論及哥窯最早的文獻當推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

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陸深,字子淵,上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卒於嘉靖二十三年(2023年)。文中明確了哥窯燒造於龍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窯,為龍泉窯的中心產區。

然而明萬曆十九年(2023年)高濂的《遵生八箋》[4]  又有別論:「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將哥窯產地定為杭州。

這一前一後的兩種說法,是明代文獻中最典型的關於哥窯的「產地說」。

明末和清代,論及哥窯的文獻越來越多,但多為抄錄詮釋前人著作的產物,沿襲《春風堂隨筆》和《遵生八箋》之說。然而對於哥窯器物特徵的描述倒是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綜合各類文獻資料,哥窯的特徵為:

胎色黑褐,釉層冰裂,釉色多為粉青或灰青。由於胎色較黑及高溫下器物口沿釉汁流瀉而隱顯胎色,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釉層開片有粗有細,較細者謂之「百圾碎」。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人們在浙江龍泉的大窯和溪口找到了生產類似器物的窯址。

其產品為黑胎開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為主,單色紋線,應為入土所致,用墊餅墊燒。上述特徵及燒造年代均與文獻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已成定論,其燒造年代為南宋中晚期,產地為浙江龍泉。

然而,不久後人們發現了一類與哥窯特徵相符的,而與龍泉產的哥窯特徵有別的器物。此類器物亦為黑胎開片,紫口鐵足,但其釉色多為炒米黃,亦有灰青;紋線為黑黃相間,俗稱「金絲鐵線」;用支釘支燒,器型亦不同。由於此類器物僅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見於墓葬出土,故被稱為「傳世哥窯」,而稱龍泉所產為「龍泉哥窯」。

20世紀90年代起,人們對傳世哥窯進行深入研究,但由於傳世哥窯的窯址無蹤可覓,對其性質及年代一時難有定論。一種觀點認為,傳世哥窯應為文獻所述南宋修內司官窯。其理由是,根據南宋顧之薦《負暄雜錄》所述理解,修內司官窯產品質量優於郊壇下官窯,但修內司官窯至今無影無蹤,更無從知曉其產品面目,而現有實物資料僅有傳世。

宋代汝瓷器釉面斜裂紋開片與底呈螺旋紋開片討論

汝瓷開片其實是釉面開裂,釉面開裂的原因有兩種 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 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開裂原是瓷器燒製中的一個缺點 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製出的開片釉 即裂紋釉 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汝瓷開片呢,它是自然開片,汝窯瓷器用的是高溫釉,要...

開片瓷器從什麼時期結束的,瓷器多長時間開片

一直沒有結束,開片是瓷器的一種病態美,至今仍被景德鎮大量製造的仿古瓷所使用,不會結束的 開片是一種缺陷美,每個時期都有,瓷器多長時間開片 瓷器之開片,是本身合瓷燒製時之表面做工,不是時間長就會自動開片 所有瓷器燒製完成後是開片就是永遠開片,燒製出來的不是開片就永遠都不會開片的。中國最早的開片瓷器是哪...

求一本宋朝歷史書,推薦一本講宋代歷史的好書

明朝的時候也有啊,永樂大典就是一個。金庸的武俠世界只能說是借鑑歷史,但不是真正的歷史。我個人認為,你看資治通鑑反而會打消你對歷史的興趣。和你一樣,我也酷愛歷史。我和你同歲,我也看過資治通鑑,但那僅僅只是對事件名稱的記錄,既沒有對世事的 也沒有大量的描寫。你看了就沒興趣了。這可是我的肺腑之言!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