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文《赤壁》原文是首詩,赤壁之戰小學課文全文

2021-03-03 22:40:19 字數 5933 閱讀 9487

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回。

[翻譯]

折斷的鐵答戟沉埋黃沙還沒有銷掉,拿起來一番磨洗仍可辨認出前朝。

如果東風沒有幫助年少的周瑜,銅雀臺春宮深處就會關著二喬。

《赤壁》原文及翻譯

2樓:116貝貝愛

《赤壁》原文:

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翻譯: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七言絕句《赤壁》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

在這裡,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裡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於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

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杜牧在此詩裡,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

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鬥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瞭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

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於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於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3樓:穆子澈想我

一、作品原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二、白話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三、出處

唐杜牧的《樊川文集》。

一、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二、賞析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裡,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

沙裡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

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

三、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4樓:一刻永遠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意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

赤壁之戰小學課文全文

5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員老將,叫黃蓋。他對周瑜說:「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相差太遠了。

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麼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這麼辦。

黃蓋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東吳兵少,抵擋不住八十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他願脫離東吳,帶兵士和糧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頭迎風眺望,忽然有個兵士報告說:「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

」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不一會兒已經來到了江心,船頭上分明寫著一個「黃」字。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一共二十條,都用幔子遮著,裡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後面。

黃蓋的船把帆揚足,快得像離弦的箭。周瑜帶著兵船跟在後面。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了,黃蓋叫兵士把二十船蘆葦一起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二十條火船趁著東南風衝進曹操的船隊。曹操的戰船被鐵索連著,沒法散開,一下子都著了火。火又竄上岸去,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

火光照得滿天通紅,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是水,**是岸。哭聲喊聲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馬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聽得背後鼓聲震天,周瑜的兵追來了。曹操見手下的兵將丟盔棄甲,無心應戰,只得帶了他們從華容道逃跑。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劉琮束手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操,一定失敗。

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

」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

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曹操南下的訊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6樓:護具骸骨

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原文: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赤壁之戰》課文詳細記載了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其中尤以戰前準備為主。文章多用人物對話表現戰略決策的過程,揭示當時各方面臨的形勢,也從中表現了每個人物戰略眼光的高低。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英文翻譯,《赤壁之戰》原文 翻譯

the battle of red cliff 赤壁之戰 原文 翻譯 赤壁之戰 翻譯 用英文翻譯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想佔領東.一 翻譯 the battle of chibi 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cao cao led...

赤壁之戰中火燒曹營是誰的計謀,赤壁之戰時,火燒連環船這計策是誰想出來的?

當時諸葛亮和周瑜都在手上寫了個火攻,所以可以說是他們一起想出來的 在歷史上,火攻詐降是黃蓋提出的。三國演義裡,是周瑜和諸葛亮定策火攻,黃蓋也提出了這個觀點,和他們不謀而合,最後由黃蓋 龐統 闞澤等人實際實行的。周瑜鑑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諸葛亮周瑜和龐統三人的...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地點()故事的起因是()故事的發展是()故事的結果是()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 建安十三年 208年 地點 長江赤壁 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 故事的起因是 曹操欲挾奪取荊州之勢順勢統一南方 故事的發展是 孫劉聯合抗曹 故事的結果是 孫劉聯軍火燒赤壁打敗曹軍 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赤壁之戰 節選自 故事發生的起因是 結果是 赤壁之戰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