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群的特徵,什麼是農村社群農村社群的型別或特徵有哪些

2021-03-03 21:40:12 字數 5423 閱讀 5753

1樓:手機使用者

我們理解農村社群,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特徵: 如果從生產職能角度,可以劃分為農版村、林村、牧權村、漁村等等;如果從法定地位角度,可以劃分為自然村和建制村兩種型別;如果從形態角度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集村型社群和散村型社群。農村社群的多元型別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工作。

什麼是農村社群?農村社群的型別或特徵有哪些

2樓:一個巴掌的響亮

1. 社群結構系統由封閉化趨於開放化。改革開放前,農村社群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社會結構簡單,血緣關係的結合是農村關係的中心。

社會化與階層區分和分化的程度低,因此,階層少,初級群體多,社會組織單位間的結構關係較為鬆散,而不同於城市社群社會化與階層區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階層複雜多樣,次級群體是社會群體的主流。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社群沒有城市社群那種隨處可見的科層組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單位,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二是職業結構比較單純,多數以農業為主,只有少數人從事手工業、商業、服務及其他行業;三是農村社群的社會關係多為社群型而非社團型。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制約著農村社群結構的調整。

農村經濟改革後,市場經濟的大潮衝擊著千百年來形成的以血緣為紐帶、小農經濟為根基的社會關係,傳統的封閉的鄉村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田園農耕式村落社群的結構開始分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村,形成了獨特的與城市不同的工業、農業、商業、建築、運輸、服務業齊全的產業結構,以及特有的開放化的社群結構。

2. 勞動人口群體由同質化趨向異質化。改革開放前,農村社群居民無論從內在心理或外在表現上,均趨向於同質化,而城市居民則趨於異質化。

加之農村經濟落後,教育資源匱乏,社群居民與城市居民在受教育上存在著機會的不平等,致使農村社群居民文化素質普遍低於城市居民。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進了農村聯產承包家庭經營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由此帶來了社群勞動組織方式、農民生產資料佔有形式、勞動產品分配方式,社群居民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家庭功能,以及產業結構的大變化,由此農民群體開始分化,出現了多樣化的職業型別。長期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社會的變遷,農村社群同質性的勞動人口逐漸分化為異質性的各行各業的勞動人口。

勞動人口群體的流動與分化,眾多農民成為相對自由的,不必固守土地的社會流動群體,從而改變了原先僵化的社會關係結構,使鄉村社會具有了多元性、複雜性的特質,有利於整個社會結構的調整。

3. 社群經濟活動由簡單化趨於複雜化。農村改革帶來了兩個直接結果,一個是農村社群生產力的大發展,具體表現為糧、棉、油等農產品的大量增長;一個是農村社群人口擺脫了千百年來對土地的依附關係,農業勞動力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具體表現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量湧現,相對自由的勞動力要素流動,加快了農民向城鄉

二、三產業的轉移。商品經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自然經濟,由此帶來農村經濟的非農化趨勢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突破了舊有的農村經濟的封閉式的生產格局。市場經濟中,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每種產品的生產都需要由專門的部門來完成,勞動分工越細,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產品的規模效益越能體現,社群內外的經濟聯絡也日益頻繁。

城市發展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業為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載體,由此農民從單純的種植業這一經濟活動中解脫出來,走向更加廣闊的農、工、商、貿多種經營的生產與生活空間。

4. 社群組織由行政歸屬型趨於利益歸屬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來計劃經濟下的經濟、政治、社會組織,在利益的驅動下,其功能日趨分化、專門化,開始與行政組織進行結構關係重組,包括鄉村組織的變遷,即初級關係(如血緣的或地緣的群體)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次級關係(如具有共同利益的正式組織、**機構和商業公司)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社群組織已不完全依附於行政部門,由於利益分化、具體化,形成不同組織和層次間的利益關係網路。

村民自治在農村社群管理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明顯。社會關係由鄉村取向趨於城市取向,社會組織形式也從簡單的行政依附型向複雜的利益歸屬型的運動成為農村社群組織變遷的基本趨勢。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中,小城鎮作為一種介於城市社群與農村社群之間的特定社群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謂小城鎮社群,是指在一定地理位置內,以鄉鎮工業、商業以及手工業生產為主要社會活動的人口集聚區域。

在地域結構、人口分佈、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等方面,它既具有與農村社群和城市社群相異的存在方式,又有與周圍農村和城市保持著密切聯絡的自身特點。小城鎮社群這種聯絡城市社群和農村社群的紐帶與橋樑作用對我國城鄉社群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村社群的特點

3樓:精分6hipq焃

與城市社群相比,農村社群有如下特點:

1.據有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存性更強

廣義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物件的種植、林、牧、漁、蟲、微生物等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及其附屬物,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和以土地為載體的動物佔據著大量的地域空間;國土中不適宜於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佈在農村,使農村社群據有較廣闊的地域,有較城市更為優越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對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破壞了植被、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氣候,導致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等。

2.人口密度小、受教育程度較低

農村所據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於城市稀疏得多。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衛生事業不發達,交通、資訊較閉塞,傳統文化積澱較深。人口的職業結構比較簡單,同質性較強。

3.社會問題不如城市複雜、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較低(見農村社會問題)

4.居民所從事的職業以廣義農業為主

農村社群是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農村社群的發展,產業結構發生著重大變化,非農產業比重將逐漸上升,農業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轉移,第

二、三產業有所發展,小城鎮相應增多。

5.農村社會組織較城市簡單

在一般傳統農村社群中,習俗組織(如宗族、宗教、幫會組織)較多而法定組織較少,分科執掌、分層負責的科層制組織尚不發達。

6.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

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分離,是造成農村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沒有城市高,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較城市低。

7.居民的血緣、地緣關係較密切

特別是在自然經濟長期佔統治地位的農村,人際關係受狹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擺脫血緣、地緣關係的束縛。

8.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傳統色彩較濃,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較慢

在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閒暇生活比較單調。個人消費品結構較單一,消費水平不高。居民政治生活興趣不濃,參政意識比較淡薄。

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比較迷信保守,地域觀念、鄉土觀念較強,不願離鄉背井,求穩怕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認同意識強,傳統文化積澱較深。

農村社群居民的生活特徵主要有

4樓:善者仁心樊映川

(1)社群是一個社會實體。就是說,它不僅包括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這些人所構成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僅包括人們的經濟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僅包括經濟關係,而且包括血緣、地緣等其他社會關係;不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們賴以進行社會活動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總之,它包括了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內容,是巨集觀社會的縮影。

(2)社群具有多重功能。與目標和功能單一化的社會組織不同,社群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我國城鄉基層社群的情況而言,一是具有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社群性機構大都發揮著組織、開展、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等等作用。

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群大都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的方針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政治組織,推進基層民主和法制建設等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群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等等功能。四是具有社會管理和社會整合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群擔負著維護本社群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辦理本社群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以及管理流動人口和計劃生育等項職能。

社群功能的多重性是由社群內容的多樣性和社群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決定的,也是社群作為社會實體的一種反映。

(3)社群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由於社群是最基本的社會共同體,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基地,所以,人們的基本生活活動大都是在本社群範圍內進行的。在本社群範圍內,人們從事著生產勞動、商業經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各種職業活動,並以此獲取經濟收入,作為本人及其家屬的生活**。

在本社群範圍內,人們大都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各種生活資料,解決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在本社群範圍內,人們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種人際關係,並且藉助這些人際關係互通有無、交流感情、共同解決生活困難和思想難題。另外,絕大多數居民作為某一社群的正式成員,在本社群範圍內享有參與社群管理、選舉人民代表、選舉社群幹部等項權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群還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場所。社群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場所決定了它必須具備相應的活動設施。

(4)社群是以聚落作為自己的依託或物質載體的。聚落;作為人文地理學和社群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按最早使用的德文「siedelung」的字義意為居住地。人類尋求比較理想的居住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基地,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居住地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化。由於人類生活的群體性、社會性,逐步形成了以多幢房屋組成的居住點——聚落為主體的居住生活方式。這說明,聚落是人類活動改造環境的產物,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其含義和形式也不斷延伸和發展。

今日「聚落」一語既是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又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既包括人類居住的房屋、街道、水域、廣場,又包括與居住地有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及至生產勞動用地。我國城鄉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鎮、縣城和城市等等,它們都是社群的依託和物質載體。這首先表現為聚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我國城鄉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定居於、集中於各種型別的聚落之中的。

其次,表現為聚落是人們經濟活動的集中點和基地,尤其是作為經濟活動中心的城市,不僅是工業生產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巨大的消費中心;有些城市還是全國或某一行政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表現為一個社群的構成要素大都聚集在聚落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也主要是在各自居住的聚落這一地域空間內進行的。第四,聚落反映著一個社群的面貌和特徵,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現代化商貿中心的面貌和特徵就表現出現代城市經濟與生活的面貌和特點。

而主要分佈於黃土高原地帶的土生窯洞式聚落,不僅反映了黃土高原的黃土具有適於開鑿窯洞的特點,也反映了這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尚不十分發達,以及歷史傳承下來的居住習俗仍然比較盛行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型別的聚落來認識不同型別的社群結構及其人文景觀。

(5)社群是發展變化的。如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社群也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有些學者認為,在人類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社群生活形式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

一是舊石器時代形成的流動性社群;二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半永久性的村舍式的社群;三是文明時代以來形成的農村社群;四是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以

二、三產業為基礎的新型城市社群。1這種看法未免過於寬泛。實際上,嚴格地說來,社群是從農業的出現,人們開始定居並形成村落開始的。

農村社群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群形式,後來,在農村社群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城市社群。數千年來,不管是農村社群還是城市社群,其內部結構、社會性質等等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社群的發展變化是社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群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農村社群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農村公共衛生醫療服務 農村社會保障服務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農村公共資訊服務 農村科技推廣服務 農村公共交通服務 農村社會管理服務 農村社群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提供就業服務和copy 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bai服務。du 2,提供教育 醫療 公共 什麼是 1 6 村級公共服務體系 b...

智慧社群是什麼什麼是智慧社群?

智慧社群是指充分利用物聯網 雲端計算 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整合應用,為社群居民提供一個安全 舒適 便利的現代化 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基於資訊化 智慧化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一種新的管理形態的社群。目前開拓智慧社群 智慧家居 智慧城市的公司越來越多了,但是很多都落不了地,落地要燒很多的錢,小芝...

什麼是社群?

社群是一個具有共同利益 目標 價值觀或興趣的人群,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範圍內進行交流 互動和合作的群體。社群可以是線上的,如社交 平臺 論壇 群組等,也可以是線下的,如社群 組織 俱樂部等。社群的成員之間通過交流 互動 分享等方式建立聯絡和關係,形成了一種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社群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