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赤交角的變化,有什麼影響,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

2021-03-03 21:07:10 字數 5619 閱讀 6204

1樓:森嚴的堡壘

會引起直射點的範圍變化,和極晝極夜範圍的變化。會引起全球溫度帶的分佈狀況的變化。

變小時,會使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變大時,會使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變化過於巨大時,溫帶甚至會缺失。

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

2樓:time張士強

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即黃道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黃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產生的根源。黃赤交角的變化必然導致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的變化。

下面簡單分析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產生的影響:

一、太陽直射範圍的變化

黃赤交角的度數是南北迴歸線的度數,南北迴歸線間是地球上太陽直射的範圍。假如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太陽直射的範圍也將擴大或變小。

二、極晝和極夜現象範圍的變化

地球上極圈內有極晝和極夜現象。極圈的度數是迴歸線度數的餘角。因此,黃赤交角擴大,極圈的度數減小,極圈到極點的範圍擴大,有極夜和極晝現象的範圍也擴大;而如果黃赤交角減小,極圈的度數增大,極圈到極點的範圍減小,有極夜和極晝現象的範圍也隨之減小。

三、五帶的範圍變化

熱帶是指地球上有太陽直射的地方,寒帶是指地球上有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溫帶是指沒有太陽直射及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即: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劃分界線。

因此黃赤交角擴大,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溫帶的範圍縮小;黃赤交角減小,熱帶和寒帶的範圍也將減小,溫帶的範圍擴大。

四、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

由於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取決於距直射點的緯度差的大小,即假設為角a。角a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由於黃赤交角變大,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幅度變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幅度變小,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幅度減小。

五、晝夜長短的年變化

由於太陽光線與晨昏圈垂直,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晨昏圈與地軸的夾角越大,晝夜長短的差值越大。黃赤交角變大後,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大,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更短、夜更長,晝夜長短的差值也更大。因此,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

反之,黃赤交角變小,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小,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也隨之變小。

六、季節的變化

由於地球上各地的季節變化主要取決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際變化。黃赤交角變化,引起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際變化。因此,當黃赤交角變大,地球上各地的季節變化會更明顯。

當黃赤交角變小,其結果與上相反。

3樓:南柯爛柯人

變大:南,北迴歸線緯度變高變小就不說了

黃赤交角會不會變化?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如果為0度會有什麼現象?

4樓:匿名使用者

黃赤交角不會變化

黃赤交角的存在是因為地球公轉軌道面與太陽公轉軌道面之間的斜交存在夾角,太陽的迴歸運動是在黃赤交角之間進行的,在兩條迴歸線之間出現了太陽的直射現象,所以夾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帶的變化。

如果黃赤交角為0,也就意味太陽徘徊在赤道,全球毫無溫度帶而言,四季的變化是反映在溫度的變化,既然任何一個地方的全年溫度不變,那麼四季也不會變了。同樣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陽高度角全年大於0,也就無極晝極夜現象了。又因為地球存在黃赤交角時,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時太陽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陽永遠停留在赤道上,那麼各地全年都晝夜平分。

黃赤交角變大

黃赤交角變大,迴歸線的度數變大,極圈的度數變小。

(也就是熱帶和寒帶的範圍都變大了溫帶範圍變本加小了)黃赤交角變小

熱帶範圍變小,溫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小

因為南迴歸線北移,北迴歸線南移,北極圈北移,南極圈南移,因為北極圈的緯度+北迴歸線的緯度=南極圈的緯度+南迴歸線的緯度=90度

5樓:匿名使用者

黃赤交角是不會變化的。這個交角形成了天文五帶,即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如果這個角為0度的話,地球上將沒有4季的變化

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的傾斜。這個角度同人們拿鉛筆書寫時筆桿與桌面的傾斜相仿。人們有時形象地比喻為地球「斜著身體」繞太陽公轉。

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係,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並被稱為黃赤交角,又稱"黃赤大距"。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叫白羊宮(白羊座)第一點和天秤宮(天秤座)第一點,在北半球分別稱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二分點。黃道上距天赤道最遠的兩點,叫巨蟹宮(巨蟹座)第一點和摩羯宮(摩羯座)第一點,即北半球的夏至點和冬至點,合稱二至點。

二至點距天赤道23°26′,稱黃赤大距,是黃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現。

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為南北天極對於南北黃極的偏離。天軸垂直於赤道面,黃軸垂直於黃道面,既然黃赤交角是23°26′,那麼,天極對於黃極的偏離,必然也是23°26′)。

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週年變化的主要原因。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使用說明(1)赤道平面——過地心與地軸垂直的平面(2)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3)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平面交角(4)目前黃赤交角為23°26′,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為66°34′(5)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會發生微弱的變化(6)文中指與原來相比,

變大後一定時期基本穩定。

1 黃赤交角變化引起晝夜長短、日出時間、五帶範圍的變化及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1)若黃赤交角變大

——1地軸與黃道平面(公轉軌道面)的交角變小

——2太陽直射點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迴歸線北進或南進

——熱帶變大;直射點移動角度變大——晨昏線圈擺動角度同幅度的變大——極晝、極夜的範圍變大(極圈的度數變小)——寒帶變大;熱帶和寒帶同幅度變大——溫帶變小(熱帶增大的度數是北寒帶或南寒帶的2倍;北溫帶或南溫帶減少的度數與熱帶相同,是北寒帶或南寒帶的2倍;總之熱帶和寒帶等於溫帶減小的度數)

——3(常識鋪墊:黃赤交角與地球公轉運動狀況無關,因此黃赤變化時公轉運動的軌道不變,週期不變,速度不變。)一年(迴歸年)內太陽直射點與地心連線相對於赤道平面移動的總角度增大(原來是4×23°26′)——每一日內太陽直射移動角度增大——北半球:

夏半年(北半球季節,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緯度各地(已出現極晝範圍除外)與原來相比晝加長夜縮短,晝夜比值變大——日出時間提前,日落時間推後;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緯度各地(出現極夜地區除外)與原來相比晝縮短夜加長,晝夜比值變小——日出時間推後,日落時間提前。南半球類推。——推論:

無論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與原來相比,同一緯度各地達到相同晝長或夜長的日期提前(原因:黃赤交角變大,相同日期內太陽直射點擺動的幅度變大,擺動相同角度的時間縮短)。

——4一年內晨昏線圈的擺動與直射點移動同步調同角度——每日晨昏線圈擺動的範圍擴大——同一日期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的範圍變大(緯度變小)——原極圈內的出現極晝極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黃赤交角變大,相同日期內太陽直射點擺動的幅度變大,擺動相同角度的時間縮短)

5太陽直射點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氣壓帶北移或南移幅度變大——副高及其它氣壓帶風帶同樣。

(2)若黃赤交角變小

與上面的情況相反,詳細內容略去。

——(氣壓帶風帶的位置推理略,推測如下:赤道低氣壓位置不變,副高北推,極地高壓南推,副極地低氣壓不變)

2 黃赤交角變化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若黃赤交角變大

——南北迴歸線分別南北進推進

——1新迴歸線以北或以南地區 新北迴歸線以北地區,夏半年同一緯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陽高度與原來相比變大,冬半年相反;新南迴歸線以南地區可類推。總之,太陽直射的半球,新迴歸線以外的地區,同一緯度各地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與原來相比變大,相反的半球相反。——上述地區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與原來相比變大。

(該地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原來為舊黃赤交角的2倍,現在為新黃赤交角的2倍,相比變大的數值為新舊黃赤交角增大值的2倍)(相比變大的數值最大)

——2原迴歸線間的地區,某地及同一緯度各地,在太陽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直射點靠近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為90°,出現的日期提前。過後遠離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小;某地及同一緯度各地,在太陽直射其相反半球且直射點靠近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遠離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小。

——上述地區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大值90°與最小值的差)與原來相比變大。

(該地區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原來為舊黃赤交角度數+該地緯度;現在為新黃赤交角度數+該地的緯度;相比變大的數值為黃赤交角增大值)(相比變大的數值最小)

——3新舊迴歸線之間的地區,某地及同一緯度各地,若太陽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由赤道向高緯運動,直射點靠近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大(較大變化幅度),舊的也變大(較小變化幅度),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變大幅度為新變大和舊變大的幅度差,變化幅度均指同一地點同一太陽日內兩者間的,下同。)。直射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同日期舊的太陽高度遠小於(90°+舊黃赤交角-該地緯度)。

過後遠離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由90°變小但大於(90°+該地緯度-新黃赤交角),原來的正午太陽高度卻繼續增大但小於(90°+舊黃赤交角-該地緯度),因此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變小視該地緯度而定(若該點處於新舊迴歸線中點以上時正午太陽高度與原來相比必為變大,此由該地緯度2倍與新舊黃赤交角度數和的差決定;處於以下時則不一定);若太陽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由新迴歸線向低緯運動,直射點靠近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大且逐漸接近90°(較大變化幅度),舊的變小且逐漸遠離(90°+舊黃赤交角-該地緯度)(較小變化幅度),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變大幅度為新變大和舊變小的幅度和)。直射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同日期舊的太陽高度遠小於(90°+舊黃赤交角-該地緯度)。過後遠離時,新的正午太陽高度由90°變小但大於(90°-該地緯度)(較大的變化幅度),原來的正午太陽高度也變小但大於(90°-該地緯度)小於(90°+舊黃赤交角-該地緯度)(較小的變化幅度),其變化情況可以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判斷,與上文的由赤道向高緯運動且直射點靠近時的方向相反,對應階段的太陽高度相同:

同一日期與原來相比,正午太陽高度變大(變大幅度為新變大和舊變大的幅度差)。

某地及同一緯度各地,在太陽直射其相反半球且直射點靠近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大,遠離時,與原來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變小。

——上述地區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與原來相比變大。

{該地區一年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原來為舊黃赤交角度數2倍;現在為新黃赤交角度數+該地的緯度;相比變大的數值為黃赤交角增大值+該地緯度與舊黃赤交角的差(該值必小於黃赤交角增大值)}(相比變大的數值其次大)

——上述所有地區,太陽直射點逐漸靠近其所在的緯度時,正午太陽高度變大;太陽直射點逐漸遠離其所在的緯度時,正午太陽高度變小;若穿過其所在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

(2)黃赤交角變小

與上面推理類似,詳細內容略去。

3 黃赤交角變化引起各地冷熱狀況的變化

(1)黃赤交角變大——7月,北半球新迴歸線以北的溫帶和寒帶溫度升高,南半球溫度變低,1月南半球迴歸線以南的溫帶和寒帶溫度升高,北半球溫度變低。

(2)黃赤交角變小——7月,北半球新迴歸線以北的溫帶和寒帶溫度降低,南半球溫度有所升高,1月南半球新迴歸線以南的溫帶和寒帶溫度降低,北半球溫度有所升高。

超簡單地理問題 黃赤交角的變化對5帶的影響

1 黃赤交角為0時,bai 太陽du直射點終年直射赤道,zhi沒有了太陽直射點的變dao化,地球每個地方接受太專 陽的輻射量終屬年都沒有變化,因此四季無變化。2 黃赤交角為45度時,就北半球來講,熱帶範圍由23 26 變成45 因此寒帶範圍由 90 66 34 變成 90 45 即寒帶範圍變成45 ...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與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有不同嗎?是什麼

地球公轉是從太陽的週年視運動中發現的。為了說明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我們首先用一個動點與一個定點的關係來進行分析。假如,動點a在繞定點b做圓周運動。則在定點b看上去,a點的軌跡是一個圓形,a點的運動方向是逆時針的。這種情況,與從動點a看定點b的運動特徵是完全相同的,b點的運動軌跡也是圓形的,運動方向也是...

為什麼黃赤交角變小,那麼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南北移

正是抄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才會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作週期性的迴歸運動,引起太陽輻射週年變化,進而出現了四季變化和五帶劃分。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 黃道面 與赤道面 天赤道面 的交角,也稱為黃赤大距。為什麼黃赤交角存在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 黃赤交角等於南北迴歸線的度數,由於地球在宇...